96岁作家徐光耀将《平原烈火》终身版权交予人文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23 09:48

“徐光耀的名字,是抗战文学中醒目的存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如是说。近日,“徐光耀《平原烈火》《小兵张嘎》典藏版出版座谈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举行。九十六岁高龄的徐光耀先生特别为会议录制了视频,徐光耀先生表示将《平原烈火》终身版权交予人文社。研讨会上,多位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共论著名老作家徐光耀先生的文学成就、创作特色、人格精神及其重要作品《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会议也特别邀请到徐光耀先生之子、电影人徐丹到达现场,讲述父亲的故事。

对烽火历史的文学记录

徐光耀先生1925年生于河北雄县,十三岁参军并同年入党,是亲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也是当代文坛一位重量级的作家,曾任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等职。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及同名剧本《小兵张嘎》、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等。

徐光耀创作的《平原烈火》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出版并引起巨大反响的第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也是此后蔚成风潮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创作的先驱之一,向读者呈现出一幅冀中军民奋勇抗战的群像,展现了在“五一大扫荡”的白色恐怖氛围下,冀中军民同仇敌忾、不畏生死的精神。

风靡大江南北的《小兵张嘎》不仅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珍品,也是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首次发表于1961年,次年出版单行本。作品面世后深得广大读者喜爱,至今单行本总发行量已超1000万册,并与同名电影一起,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

徐光耀先生曾言,在文学写作中,写作者不应该只顾惜个人内心,还需要关注时代和国家的命运,反映“大生活”。他以如椽之笔,以对烽火历史的文学记录,塑造出来的众多英雄形象,为后人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

徐老将《平原烈火》终身版权交予人文社

对于人民文学出版社而言,《平原烈火》一书另有一层极为特殊的意义:该书是1951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人文社负责人告诉记者,70年来,徐光耀先生也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结下了深厚友谊,并将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小兵张嘎》的新版本交付人文社出版。

为了向英雄致敬,向伟大的祖国和英雄的人民致敬,也为了向徐光耀先生的文学成就致敬,在《平原烈火》于人文社出版七十周年、《小兵张嘎》初刊六十周年之际,人文社特别推出了两部作品的精装典藏版。相比较于之前的版本,两书不仅增收了徐老谈创作等文字若干,另均配珍贵照片多幅,《小兵张嘎》一书还请著名油画家徐纯中先生特别绘制了插图十余幅。两书均印制精美,以满足读者珍视历史、珍爱英雄、珍藏成长历程之愿。

徐光耀先生已九十六岁高龄,虽然没有参加座谈会,但徐老特别为会议录制了视频。他表示,《平原烈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书,这是他的荣幸。从那以后,他和人文社就成了老朋友,《小兵张嘎》后来也交人文社出版。这两本书受到人们喜爱,人文社做了很多的工作。为了纪念《平原烈火》与人文社的特殊缘分,他愿将该书的终身版权交予人文社,好为人文社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事业,贡献力量。

徐光耀之子徐丹:父亲身上的“真”、“正”、“实”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对徐光耀先生其人其文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分享。著名学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指出,徐光耀先生是中国文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他的创作史本身就是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的见证,人也非常有亲和力。阎晶明谈到,七十多年过去,像《平原烈火》《小兵张嘎》这样经典的优秀文学作品,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力量、精神力量。分析作品常青的原因,不难得出答案。他借助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闭幕的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一是把英雄、人民作为主角;二是不但写人民,同时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完全跟人民融为一体;三是以人民能够接受的艺术方式来表达。这对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徐光耀先生的儿子徐丹眼中,父亲是他的偶像。不单是因为徐光耀先生写出了诸多经典作品,更是因为父亲是十三岁参加八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战士。谈起父亲的做人,徐丹概括为三个字:“真”“正”“实”。关于“真”,徐丹说:“‘真’有好几种含义,比如他真实,这个真实包括讲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做人也是比较真诚。”关于“正”,他表示,父亲是一个正直的人,有正义感,有坚定的信仰。写的作品也是主旋律、正能量的居多,讴歌英雄的居多。关于“实”,徐丹说,父亲是一个实在的人,做事也比较扎实。徐丹说:“父亲就是用这些词来言传身教子女、后辈的,父亲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值得他一辈子去学习。”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总编辑表示,徐光耀先生十三岁当兵,三十四岁写《平原烈火》,是一个从战场上下来的作家,战争的现实主义对他来说是最大的现实主义,所以才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 “《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影响那么多人,无论对文学史还是民族记忆,两部作品都是价值非常重大的,那一代作家的精神力、从最单纯、最质朴的农民身上体现出的力量感,非常能够感动人。这既是作品能够长久流传的原因,也值得后人永远体味、关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历史|一个出版人和一个文化时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1
历史|“徐梵澄国学三书”首度完整中译,双语对照单行本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6
如何用故事沟通世界?徐则臣:在写作里呈现差异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3
学林|陈平原的人间情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学林|陈平原的人间情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北大教授陈平原谈阅读:为兴趣和探索而阅读是根本而重要的
中国新闻网 2024-04-01
​访谈 | 陈平原谈读书
现代大学网 2024-03-16
新知|诗爱者,诗作者,诗译者 ——缅怀诗人屠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