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支持,伴路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冬奥题材励志喜剧《笑比哭好》,将于9月6日在北京青蓝剧场上演。该剧以志愿者组织工作为背景,讲述了胡同里老百姓积极参与奥运工作的故事,“以小见大”,从另一个侧面传递更深层次的奥运精神。
《笑比哭好》剧情来源于主创团队的亲身经历。该剧导演、编剧马岩大学期间担任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赛会志愿者。马岩表示,志愿者经历给他留下很深的烙印,带给他多人合作的国际视野,也让他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受志愿者精神的影响,《笑比哭好》在创作时为观众做了更多考虑,包括观众如何引导、无障碍服务、艺术的传播语汇怎样选择等等。
以往戏剧作品中讲述志愿者故事的不多。普通百姓志愿者不能像奥运健儿一样在赛场上拼搏,但却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接触奥运会。正如马岩所说,“志愿服务是普通人唯一可以近距离接触奥运会,感受赛事运转具体情况的机会”。《笑比哭好》选取了志愿服务这一切入点,既是导演对自己志愿者经历的分享,也帮助观众去深层次理解奥运。
《笑比哭好》的主角老刘和小刘——独居老人老刘为当上志愿者勇敢追梦又屡遭挫折,国际机长小刘因意外变成脊损伤患者,生活急转直下。两个人面对不同的人生困境,各有各的难,让这部剧有了悲剧的内核。而各种反差和包袱的设计,又笑果不断。
两位主角其实代表了当下社会中最值得尊重,又最被忽略的两类人。他们是活生生真实存在的,不应该被忽视。你怎么看待父母的梦想?怎么看待老人在晚年为自己梦想的努力?怎么看待身心有障碍的人拼命去打破和克服障碍?从这个层面,老刘和小刘其实代表了生活中的每个人。
“普通人生活中的小坎,就像下个月的房租、月供,孩子不会解数学题,减不掉的脂肪,甚至婚姻、爱情里的问题,跟剧中人物所面对的困难都是一样的”,导演马岩说。故事的最后,老刘和小刘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他们都接受了现实,也可以说向生活达成了某种妥协,直面生活的一切,迈进了人生的下一步。他们解决问题的心态和状态,或许会带给观众一些启发。笑着过也是一天,悲伤着过也是一天,面对困难,“笑还是要比哭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