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融资转负后信用债发行渐暖 城投债分化引关注
证券时报网 2021-06-15 09:21

央行近日公布的最新社融数据显示,5月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1336亿元,环比少增4845亿元,同比少4215亿元,为2018年5月以来首次转负。

对于5月企业债券净融资的减少,有分析认为,季节性波动并不足以解释企业债券融资的负增长,一大原因是受城投债发行减少影响,而后者则是受今年以来强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管控的政策影响。尽管对于城投债的统计口径没有统一标准,但多数研究分析均表示,5月城投债发行规模大幅下降,净融资额由正转负。

尽管5月企业债券净融资转负,但从6月至今的信用债发行情况看,目前一级市场发行已明显回暖,净融资规模也大幅上升。受访的分析人士预计,虽然受今年货币信用环境边际收紧影响,全年信用债市场净融资规模会较去年有所减少,但由于下半年债券到期量仍较大,发行人的再融资需求依然保持高位,信用债整体发行规模仍会较大。不过,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进一步强化,城投债结构性分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弱资质的城投企业举债难度会不断加大。

5月各省城投债发行量普遍下跌

5月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转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信用债融资规模的影响因素较多,也较为复杂,例如季节性因素、债券发行门槛、投资人风险偏好、发行人融资需求等。一方面,季节性因素是造成5月信用债净融资转负的一大原因,过去多年5月社融中信用债融资规模都较前一个月明显下降,因为发行人需要于5月使用最新一期年报,而年报的替换会不可避免地对发行进程造成影响,这也就是俗称的“刷年报”因素。另一方面,今年债券发行门槛略高于去年,投资者风险偏好尚处于恢复的过程中,这也是压低信用债融资规模的原因。

剔除季节性因素外,今年债券发行门槛变高主要影响到城投企业。作为信用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城投债发行政策逐步收紧。记者了解到,4月以来,交易所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对城投债均会进行分档审理,对于处于不同档位发债主体的其募集资金用途有不同的限制。

政策收紧的效应从5月开始逐渐显现。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称,5月城投债发行出现2020年来首次负净增,绝大多数省份的城投债发行量环比降幅均在50%以上。其中,江苏、浙江等传统大省环比下滑幅度达60%~80%,辽宁、甘肃等九省区零发行,各省发行量同比也普遍下跌,显示政策对于当月城投债缩量的影响大于季节性因素;分券种、评级、行政级别的发行量变动情况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中诚信国际副总裁李玉平对记者表示,今年中央政府对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加强城投企业发债管控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政策力度有所加大,措施有所细化,城投企业发债的融资环境更加趋紧。5月城投债发行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近乎“腰斩”,且城投企业发债呈现发行期限短期化、发行主体高等级和发行区域集中化等特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弱资质城投企业面临的发债难度进一步加大。

信用债发行回暖

城投债分化引关注

尽管在“刷年报”、城投企业发债门槛提高等影响下,5月社会融资口径的企业债券净融资转负,但进入6月以来,信用债发行市场逐渐回暖。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14日,6月以来信用债发行规模近4018亿元,其中,6月第二个周(6月7日至6月11日)的信用债共发行近2724亿元,周环比大幅上升。伴随着发行量大幅上升,6月以来,信用债净融资由负转正。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5月社融增量同比收缩明显主要受债券融资拖累,展望未来,伴随着企业债券融资修复,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信贷增速有望保持基本稳定,这一轮信用扩张放缓的过程或已接近尾声,其标志就是社融存量规模增速和广义货币(M2)增速不会再继续大幅下滑。1~5月社融增量约14万亿,较上年同期下降3.4万亿。据我们测算,这一下降规模已基本能够完成今年稳定宏观杠杆率的目标。

根据中诚信国际的预计,自6月以后的未来七个月,信用债市场还有6.5万亿~7万亿元的债券到期或回售,如果考虑到当年发行的短期品种的话,发行人仍面临不小的再融资压力,发行人的发债需求依然保持高位。张旭也认为,信用债市场的融资环境是在持续改善的,预计下半年信用债融资规模超过上半年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信用债发行环境总体有望回暖的预期下,市场依然对城投债的结构性分化风险较为关注。中金公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认为,在财力和利差分化加剧的背景下,弱财力或重债务区域地方政府协调资源和能力相对不足,特别是在城投债缩量时此类区域再融资更加困难。

李玉平也表示,在现在政策不断强调压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责任的情况下,对城投企业发债的监管政策在加强,市场风险偏好也在下降。因此,城投债市场面临着区域和发行主体资质双收紧的趋势,整个城投企业群体会面临比较大的分化,弱区域、弱资质的城投企业面临的融资压力将加大。

文/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