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新课题,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新水平,加快推进珍贵文物的“保”与“活”,更好地保护、研究和利用房山石经这一文化瑰宝,2021年6月5日上午,由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联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举办的“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西文化视野下的生命智慧”文化交流活动在北京云居寺举行。
文化交流活动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与民进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陈仁仁教授、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王得军,从不同角度同台探讨云居文化的精神内涵,分享中西不同文化传统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教育的诠释和理解,从守正创新视角为文化注入创新力量。
此次文化交流活动涵盖三大课题:一、就当前文物保护利用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二、文物对外交流合作与文化软实力构建探讨。三、以“文化+”意识促进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以及博物馆智慧旅游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展开交流与探讨。
迈克尔·莱维特与朱永新、陈仁仁、王得军等嘉宾同台对话,重点结合房山石经所蕴含的文化、文物、史料、版本、艺术和教育六大价值,交流对文化传承与生命教育的理解,探讨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意义。“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莱维特认为,不同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教育资源,但无论何种宗教、文化、工作,也无论新旧、中西、上下等差异,关爱是我们的普遍共性。人常常会被精神所感动,精神性的文化资源有助于获得内心平静,发现并超越内在自我。
王得军强调,古与今、中与西,都是相对概念,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有助于增进了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他还以云居宝藏护宝人、守护者的身份,特别推介了房山石经中所蕴涵丰富的健康养生文化遗产,希望通过更多的文化交流、跨文明对话,让世界了解云居文化故事,传承房山石经精神,从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中发掘普适性价值。
活动结束前,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与北京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王得军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为双方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发掘、保护、研究和弘扬两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千年历史文脉拉开了崭新的序幕,对于构建双方新发展格局将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北京房山云居寺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化脉络上有诸多相互交融汇通之处。岳麓书院作为著名的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绵延;云居寺因珍藏历经刊刻千年的石刻佛教大藏经而驰名中外,14278方石经所蕴含的文化、文物、史料、版本、艺术和教育六大价值,至今仍是中外专家学者潜心研究的宝藏典籍。
此次文化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房山云居寺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建立起了深入沟通交流的文化平台,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力体现,也即将推动千年石经文化与千年书院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课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婧
编辑/毛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