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村记:精准扶贫路》丛书(以下简称《十村记》)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十个村落,用报告文学的笔触,描绘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画卷,为伟大事业留印记,为光辉历史留底稿,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提供中国村级样本,政治站位高,出版意义大。
好的作品,策划是基础。近些年来,扶贫题材作品大量涌现,不乏精品。《十村记》是一部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作品,有其独到之处。一是书写的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比如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等,颇具代表性。二是聚焦的是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通过人物的生活变迁、十个村庄翻天覆地变化,以小故事反映大时代,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为人民书写,为时代立传。三是有深度成规模。每个村庄用一本书的篇幅,从贫困的历史写到新时代的精准扶贫,透彻生动;十本书囊括我国东西南北十个村庄,用“十村记”串联整体推出,立足局部又反映整体。
好的作品,内容是核心。内容是作品的血肉,《十村记》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内容是其出彩的关键,这得益于主创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来自全国十个地方的十八位作者,阵容强大,有山西省作协副主席鲁顺民这样的知名作家,有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刘先琴这样的资深记者,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熟悉农村情况和脱贫攻坚政策。他们扎根山高路远的贫困村庄,用脚步丈量山乡巨变,用双眼发现感人故事,用思考提炼脱贫攻坚精神,用妙笔刻画丰满人物,通过前后对比及民族志、人物志的写作方式挖掘精准扶贫的痛点、难点,体现脱贫成果的显著,彰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他们用生动的故事让山西赵家洼的刘福有、湖南十八洞的龙先兰、福建赤溪的杜赢等人物跃然纸上,使《十村记》既具思想性又有可读性,于润物无声中传递直抵人心的力量。
为打造精品,湖南教育出版社花费1278天精心组织编写,进行8轮编校用情打磨书稿,投入大量人员、资金用力打造作品,既原汁原味地呈现了主创人员的劳动成果,又切实保障了作品的出版质量。
好的作品,传播是关键。读者既可以通过图书《十村记》了解到十个村庄的巨大变迁,也可以通过同名电视专题片在湖南卫视、网络平台芒果TV上获得可视的阅读体验。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十村记》为相关主题的报告文学创作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柳斌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