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胸口闷痛,休息几分钟后就能缓解」。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遇到以上场景,觉得没有多大问题?
但可能是导致你身体出大问题的导火线—心肌供血不足。
心肌缺血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表现。
每年我国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达3.3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旧首位,每5例死亡中2例死于心血管病(数据来自《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
还有感冒、发烧、头晕等“小毛病”,但并不等于“小病”,有可能是重病发出的第一声“警报”。
「一名女子感冒后昏迷,最终不幸身亡。」
「90后男青年“头晕”,最终送入ICU抢救。」
「某女士因一场咳嗽变成“肺癌晚期”……」
这些小毛病如果不注意,任由发展的话,它可能带来更大的疾病;
当我们出现不适时,不要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就医。
血小板降低是“贫血”?警惕白血病
“在门诊经常听到病人说自己‘身体状态还不错,只是体检发现有贫血,是小毛病’。
实际上,当血小板下降到三万以下时,随时有自发出血的风险!
万一发生颅内出血或者重要脏器、重要血管的大出血,会有生命危险。
“中性粒细胞缺乏”不是病?警惕感染性休克
作为血常规检验单上的必检项—“中性粒细胞”,很多人觉得“中性粒细胞水平低一点,什么事都没有。”
实际上,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参考值为1.5 x10的9次方/升;要是中性粒细胞低于0.5x10的9次方/升;要警惕→可致命的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
青少年“生长痛”?当心骨癌
青少年夜晚出现腿痛,大多数家长会认为是发育期带来的“生长痛”。
实际上,这可能是骨癌的早期表现。
最常见的骨肉瘤“偏爱”10-20岁的孩子。
骨肿瘤发病早期,孩子四肢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和不适,容易与运动拉伤混淆。
这种疼痛表现为间断性的、持续地剧烈疼痛,在晚上或者休息时反应会更明显。
便后出血是痔疮?当心结直肠癌
很多人对便后出血不当回事,以为自己上火才会导致痔疮出血。
虽然痔疮确实可能出现便血,但二者引发的便血是有区别的。
痔疮:便鲜血,且在大便以后持续的滴鲜血。
肠癌:血与大便混合,颜色暗红。
一旦发现便后出血,最靠谱还是到医院消化内科做“粪便潜血试验(FOBT)”。
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就要做无痛或肠镜进行确认。
偏头痛是不够睡?当心脑卒中
似乎每个成年人都会有偏头痛的情况,有些时候是毫无征兆就开始...
多项研究结果提示,偏头痛是脑卒中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会使缺血性中风风险增加2.16倍,使脑白质异常风险增加3.9倍!
如果是单侧太阳穴出现跟脉搏频率相似的跳痛,还恶心呕吐,严重时会视物模糊、肢体麻木,就要引起重视了。
口腔溃疡一直不好?当心癌变
如果口腔溃疡一直不好,溃疡面不断扩大,可能发展成癌症。
因为超过100种疾病的临床症状都有口腔溃疡。
反复发作并伴有消化不好的,可能是胃肠道疾病;
伴有眼睛不适、视力下降的,可能是白塞氏病;
伴有脱发、脸上紫红斑的,可能是红斑狼疮;
边界不清、中间凹陷、边缘凹凸不平、则有可能是癌变迹象...
慢性胃炎不重视,当心胃癌
随着工作、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让我国胃炎的发生率高达85%。
虽然以下类型的胃炎发展成胃癌需经过很长的过程;
但还是要引起重视才能防范胃癌的发生。
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基本不用治疗,但日常要注意规律饮食,少吃辛辣;
萎缩性胃炎或者异型增生性胃炎,需要积极调理治疗,不然很有可能转变为胃癌。
肝炎久不治,当心肝癌
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没有痛觉神经。
这让很多拖着肝炎、肝病患者久不治疗拖出肝硬化、肝癌疾病。
*普查报告显示,肝炎发病史2年以上的占38%,一年以内的占24.7%。
以下三类原因诱发的肝炎,癌变几率较大!
①病毒性肝炎:肝癌患者中有80%-85%是乙肝造成,7%-8%是丙型肝炎造成。
②酒精性肝炎:长时间不去治疗,会引发肝脏纤维化、硬化,最终诱发肝癌。
③脂肪肝:当肝脏脂肪超过整个肝脏的5%时,就会变成脂肪性肝脏;即便是轻度的脂肪肝,也有可能刺激肝细胞直接癌变。
但无论是病毒、酒精还是脂肪诱发的肝炎,早期没有任何特殊表现的,这个时候体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应每年体检做一次乙肝五项,肝脏彩超以及肝功能等检查。
我们生活中总是会有很多小毛病,可能今天头疼,明天肚子疼,后天手臂痛...如果持续时间不长,偶尔一两次,也不是什么大事。
但如果这些小毛病,很久了都还没有好,就得警惕了!千万不要强忍硬扛着,要立即就医了。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重视每年的健康体检,以便于监测身体变化。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