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简单心理联合知乎、果壳等平台发布《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数据显示,有62.48%的受访者认为在2020年,自身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明显增多了,更加重视心理健康。
疫情下的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的变化发展使得大众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需求也迅速提升。
新冠疫情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心理健康危机”,有部分公众和医护人员在疫情中经历到了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疫情带来的全球的社会经济后果,如大规模失业、社交隔离、经济负担等,也造成了公众更持久的心理问题:据日本警察厅统计,2020年10月日本的自杀人数高达2153人,超过了该国疫情死亡人数,当月女性自杀率比去年增长近83%。
布里斯托大学最新研究显示,首次疫情封锁期间,英国在27-29岁年轻人的焦虑症人数几乎翻了一倍,由13%跃升为24%。
据美国疾控中心8月的发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称,在6月24-30日之间18-24岁的年轻人里有多达1/4的人在调查的前30天认真考虑过自杀。
二三月份疫情爆发阶段,在一项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发起的线上调查中发现,27.9%的人报告了抑郁症状,31.6%有焦虑症状,29.2%有失眠症状,24.4%有急性应激症状。
在简单心理的本次调研中,有62.48%的受访者认为在2020年,自身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明显增多了,更加重视心理健康。
在影响程度方面,有15.58%的受访者表示今年的新冠疫情对自身心理健康影响很大;47.78%的受访者表示有一些影响。同时有15.6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有20.95%的受访者表示不太确定。
从原因上看,情绪耗竭感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首要负面因素。约39.79%的受访者表示“关注社会新闻带来的愤懑等情绪起伏和情绪耗竭感”是主要负面影响;37.70%的受访者表示感到“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感”;33.27%受访者曾体验过“担心被传染的焦虑和恐惧感”。
不过,疫情虽然引发了全世界的公共的心理健危机,但“危”中含“机”,即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同样加强了。
在简单心理本次调查中,7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度提高了。一项面向国内家庭的研究也发现,在面对疫情时,家庭成员会自发地形成联盟关系来应对,并且,个体如果对疫情足够了解,会使疫情中的家庭关系向积极方向转变。
在调查中,有60.24%的受访者表示“从疫情中感受到了健康的重要性,比以前更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了”;45.73%的受访者表示“更加珍惜和重视和家人的相处”;42.99%的受访者表示“因为疫情而感到世事无常,自己更加活在当下了”。
同时,疫情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场大变故,其中有17.2%的受访者表示疫情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没有任何积极影响”。
疫情期间,国家政策持续发力,也使得疫情下的心理健康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国务院、国家卫建委等多次发布有关疫情心理疏导和干预的通知、方案。
不过调研中也发现,大众对心理健康的污名化的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比如“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心理出问题,是因为个人软弱;你可以自己好的!只要坚强振作就可以!”等典型的误解和污名化论调,声量已经明显小了一大截。
值得一提的是,“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不同的。简单来说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在持续时间、抑郁程度、生化指标等方面都不同。抑郁症的诊断,需要精神科医生来做,自己“对号入座”是绝对不可行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