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伊朗国防部研究和创新组织主任莫森·法赫里扎德遭遇暗杀已过“头七”,但指责以色列是幕后黑手的伊朗迟迟未做回击。这种隐忍与此前快速用导弹袭击美军基地而为革命卫队司令苏莱曼尼“复仇”截然不同,表明德黑兰努力保持清醒与克制,避免掉进战略对手挖的外交乃至军事陷阱,也意味着对拜登政府来年重返伊核协议颇有期待。
伊朗当局经过缜密侦查公布了比暗杀本身更惊人的真相,即11月27日法赫里扎德遇刺是一起里应外合的“机器杀人”案:几支“守株待兔”的车载机枪由卫星遥控操作,在精准地点定时完成任务后被卫星遥控自爆而灭失证据。伊朗官员称,反政府的“人民圣战组织”配合以色列海外情报局(摩萨德)制造了这一阴谋,并暗示美国也卷入其中。
法赫里扎德是今年死于暗杀的第二个伊朗敏感人物,也是2010年以来死于神秘袭击的第六个伊朗核与导弹项目官员或科学家。奥巴马政府时期,时任国务卿希拉里曾强烈谴责过其中一次暗杀行动,并断然否认美国有涉。事实上,奥巴马的确致力于改善美伊关系,包括后来默认伊朗的势力范围并最终与其达成核协议。
然而,退出伊核协议并对伊朗“极限施压”的特朗普政府这次难免瓜田李下,众多西方分析家将法赫里扎德之死形容为“特朗普陷阱”,即诱使或逼迫伊朗报复而给美国发动军事打击提供借口,进一步恶化美伊关系,为拜登政府重返伊核协议制造障碍,巩固自己的中东外交遗产。为了用足离任前的军事和外交权限,特朗普不惜打破惯例更换不太听话的国防部长埃斯帕。
美国两党素有内政外交化、外交内政化的习惯。2016年底奥巴马移交白宫前罕见地对谴责以色列的安理会决议草案弃权放水,就是要给共和党候任总统特朗普埋雷,增加其修正民主党中东政策的难度。从特朗普下令在伊拉克斩首苏莱曼尼和一直阻止伊朗拥核的双重角度看,美国委实难脱嫌疑,但是,特朗普非常慎重地通过转发某知名以色列情报分析师的推特表明态度,低调回应外界的猜测。
和美国相比,以色列几乎是人所共知的暗杀责任方,不仅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主流媒体直接做此断言,美国某前情报局官员也认定这桩“脏活”非摩萨德莫属。以色列官方迟迟不做回应,更加深了外界的怀疑。
以色列被伊朗指责、被国际专业人士及舆论一致锁定并不奇怪,因为摧毁伊朗核能力,消除伊朗核威胁,避免中东出现核竞赛,确保本国核垄断优势,始终是以色列安全战略核心之一。2018年,摩萨德曾从伊朗盗出数吨核武档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随后在联合国控诉伊朗秘密发展核武器,并指名道姓请国际社会记住伊核项目关键人物法赫里扎德。
如今面对外界的指责,内塔尼亚胡发推称以色列本周“取得多项成就”,这一说法更被人联系到刺杀案,以色列内阁部长察希·哈内格比则表示“不知道谁干的”。哈内格比的回应非常经典,非常策略,也非常“以色列”,反过来表明以色列的确嫌疑不小。以色列过去从不承认或否认海外安全行动——否认,达不到震慑对手,进行报复或安抚内部舆论的目的;承认,将承担违反国际法责任,甚至影响以色列对外关系,比如以色列情报机构组团在迪拜暗杀哈马斯高官,即使被掌握证据也不承认。还有,以色列空袭伊拉克核反应堆、苏丹喀土穆港军火船和叙利亚核实验室后,也都三缄其口不予置评。
对于的确与己无关但又躺枪的事件,以色列会及时澄清,如否认毒死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否认参与“斩首”苏莱曼尼。另外,如果杀掉被其公开通缉的“死亡名单”目标,以色列得手后一般不直接否认,而是列举一堆“罪行”证明其死有余辜。个别情况下,以色列高官会在内阁会议上表示祝贺,并通过媒体传播以震慑对手,安抚内部强硬派。
以色列除掉法赫里扎德,是对猎杀伊朗敏感人物、摧毁敏感设施的系列行动的延续和升级,动机很明确。首先,通过“斩首”行动阻遏、迟滞伊朗的核武进程;其次,试图激怒伊朗政府诱使其退出伊核协议,或增加拜登政府重返伊核协议的难度。当然,内塔尼亚胡也有内政外交化和外交内政化的考量,即试图通过对外制造张力而转移联合政府的内部危机。
耐人寻味的是,法赫里扎德遇刺触动了微妙而脆弱的地缘关系。以色列采取行动前,内塔尼亚胡突访沙特西部城市,以色列官员称内塔尼亚胡会见了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和沙特王储萨勒曼,但沙特官方矢口否认双方会晤。分析人士认为,也许沙特不想与此后发生的命案有牵连,以免惹怒伊朗而遭到报复。而刚刚与以色列媾和的阿联酋也强烈谴责暗杀行为。
这些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可助推伊朗态度降温,让伊朗按下实施报复的暂停键,耐心等待一个多月后拜登入主白宫重启合作。
文/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图源/新华社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