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今天在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194件精美的史前彩陶堪称黄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精品荟萃,其中不少彩陶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为观众呈现了彩陶艺术的演变历史及艺术特色,展示了黄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与辉煌、灿烂。
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烧制出了中国北方第一批彩陶。此后,彩陶广泛出现于黄河、辽河、长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而黄河上游甘肃地区彩陶最为发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甘肃的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历史悠久,包含了众多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
本展览共展出精美的史前彩陶194件(套),涵盖甘肃彩陶各个历史时期,内容涉及文化背景、彩陶制作、风格流派、自然物象、精神生活等各类主题。其中,“笔画与色调的奏鸣”单元按照时代顺序介绍了甘肃彩陶各个文化的主要纹饰及演变规律,“一抹虹彩”“从直线到曲线”“激流涌荡”“红黑彩与锯齿纹”“圆形天地”“余音绵绵”六组展品特色鲜明,展现了各文化彩陶的不同风格。
彩陶上绘制的精美图案历来受到各界关注。专家介绍,那些绚丽的形象除了单纯的艺术装饰作用外,有些其实蕴含了古人的信仰内涵,比如太阳、植物、动物和人形纹饰就展示了人们生息之地的自然生态。以鸟纹为例,它可能最初就源自于信仰,“鸟儿自由飞翔,上天入地,啾啾而鸣,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上天使者的联想。
展品中,一个人形罐造型独特,壶身完全是人体形象,以大双耳为人的双臂,靴足为底,构思巧妙,造型奇特。人的脸部涂黑,双耳打孔,眼睛似乎镶嵌着石质的眼珠,可惜已经脱落。专家说,陶壶的造型与彩绘显示了河西走廊游牧部族的衣着特点。还有一件鲵鱼纹瓶,头部为人脸形象,身体遍布鳞片状的网格纹,两侧饰爪形纹,是鲵鱼、人、蛇三者的组合,有学者认为还可能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形象。
还有一件哭泣纹人头形器盖十分有特色。这件哭泣表情的人像雕塑是一个陶器器盖顶部,以雕塑和绘彩两种形式表现了一个哀伤者泪流满面的形象。哭泣者后披长发,面朝天空,眉眼向两边下撤,嘴唇绷紧,再加上双眼垂下的眼泪、鼻孔流下的鼻涕,将一个哭泣者的哀伤表现的精准生动。专家介绍,这种哭泣形象的小陶器有可能是安放在死者墓前的祭品。另据史书记载,草原游牧民族匈奴人和斯基泰人在哀悼死者时都有用小刀把脸划破,让血和泪一起流出来表达哀伤的习俗。河西走廊临近草原,可能也有这种习俗,哭泣者塑像面部的泪痕也可能夹杂着血痕或伤痕。
据策展人介绍,以往多数彩陶展会从考古与历史角度入手策划设计。本展览尝试换个角度,只将考古与历史作为时代背景,重点阐释各个时代彩陶的艺术特征、演变规律和文化内涵。“希望通过对文物多层级的解析,能够帮助观众系统地了解甘肃彩陶文化的特征与内涵。”
展览展期一年,将持续至2021年1月3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