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跟随记者走进北京消防特勤支队 见识“蓝朋友”的“黑科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09 20:34

10分钟,巩固地震灾害中的危楼,从中准确找到伤者,通过绳降救下,十几秒,从楼外爬上高楼4层,找到被困人员位置……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入北京消防特勤支队,观摩消防综合救援演练。当天的演练包括建筑坍塌事故救援展示、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展示、化工装置火灾扑救展示,以及近百套消防“黑科技”。

“建筑坍塌事故”救援:4个人、10分钟 便可撑起一栋建筑物

11月9日下午2点,在北京消防教育训练中心,安排了3场大型演练。

一场“破坏性地震”过后,现场模拟完毕,“建筑”坍塌、“人员”被困,一片狼藉……一声令下,4条搜救犬带领消防队员冲进在“废墟”上灵巧地反复嗅探,救援队员使用生命探测仪精准定位,寻找“幸存者”,利用边槽剥离法、井字形剥离法和倒三角形切割等多种方法,对埋压人员上方建筑构件进行切割破拆,切割破拆出一条生命通道,将“被困人员”安全转移。

搜救过程中,搜救犬还不断朝着建筑物下方,一辆被落下的建筑碎块砸到扭曲变形的车辆咆哮不止,下面同样有“人员”被困。狭小的空间里,救援队员闪转腾挪,完成顶撑、起重、破拆、牵位移除、医疗包扎等多种救援作业,打开救援通道。

与此同时,建筑物经过“地震”后完全坍塌,仅剩的几面墙体也已经脆弱不堪。其中一条,便是连接着建筑物的进出口。4名消防救援人员在一旁在锯木头、使用可伸缩的重型支撑工具,仅用不到10分钟,便将坍塌的墙体支撑起来,打开“生命通道”。

与此同时在模拟场地一旁,还设计了一处高空“断崖”。十几米的空中,一名“伤员”在救援队员的保护下,通过绳索快速划过,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潘照虎介绍,“当道路被损毁、人员被困于高点或者孤岛时的转移。这种方法高效、安全。”

高层建筑“火灾”救援:无人机、VR、热探测仪实时监测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支队长王墨介绍,地震灾害是全世界、全人类都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除了救援类灾情的处置,消防员日常面临的另外一类战斗就是火灾的扑救。而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也是一道世界灭火救援难题。

在演习现场的一栋10层建筑旁,两架无人机在空中悬停着,围绕着大楼进行观察。

“为了更加全面掌握火灾现场被困人员的数量和位置,以及火势蔓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救援队员利用无人机对现场进行侦查。”王墨介绍着,其中一台无人机已经从窗口进入到建筑内部,救援队员通过VR设备,掌握了建筑内部的具体情况。在建筑外部,1台搭载热敏成像仪的无人机,悬停在高层建筑的正前方,对温度和火势发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侦查发现,建筑内有多名人员被困,消防队员随即展开救援。

在高层建筑的右侧,2名消防员通过架设两节拉梯,从2层窗口进入到建筑内部,对被困在2层的人员展开救助。为了避免在救助过程中发生二次伤害,救援队员通过担架对被困者进行保护后,利用“水平救出”的方法进行疏散救助。

在高层建筑的正前方,6名消防员通过架设15米金属拉梯,十几秒的时间,其中两名消防员已经从4层窗口进入建筑内部,对被困在4层的人员展开救助。为了提高救援效率,救援队员使用绳索和滑轮,利用“悬垂下降”的方法进行疏散救助。

而在高层建筑的左侧,救援队员通过操作32米伸缩云梯车,利用升降平台靠近建筑的窗口,将被困在8层的人员展开救助。

王墨告诉北青报记者,云梯车主要应用于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开辟救生和进攻通道,可以帮助消防员开展人员救助、内攻作战、出水灭火、输送器材装备等作战任务,具有展开速度快、救援效率高的优点。

被困人员被救后,消防员们“无缝衔接”,展开灭火作战。消防队员在充分利用建筑内部消火栓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铺设水带干线,确保灭火作战供水不间断。

同时消防员使用压缩空气泡沫对建筑外立面的火势进行压制。楼层上方的救援队员利用压缩空气泡沫,附着在建筑的墙体和窗户上,起到隔绝空气、阻隔热量、抑制燃烧的作用,有效避免了火势通过外立面蔓延扩散。

按照“内外合击”的战术措施,在建筑内部的消防员建立起多个水枪阵地,利用水枪从内部对着火点进行精准打击。与此同时,在高层建筑外部,云梯消防车和举高喷射消防车正在展开,准备利用大流量水炮,对建筑外立面的火势进行压制打击。

在水枪、水炮的协作配合下,不到十几秒的时间,灰色的楼梯被白色的泡沫铺满。

而在一旁的“化工装置火灾扑救”现场,除了用无人机高空侦查检测现场装置温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环境温度、风力风向等等指标,通过DCS控制室进行内部侦查,掌握生产装置内部压力、温度、储量等信息和高喷车外,特勤消防救援支队的消防员们还展示了几台灭火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可以从外围远距离出水冷却。对于重要的危险储罐,使用开花水幕形式进行稀释隔离防护,形成由外到内,从上到下的立体冷却防护区域。还能通过泡沫产生器喷射出泡沫,在现场形成“高、中、低”全泡沫的覆盖效果。

“黑科技”搜救机械狗成焦点:可提起50公斤重物 支持无网络下实施救援

王墨介绍,消防特勤支队与“世界标准”接轨,学习国际工业绳索技术、国际专业潜水、国际灾害与协调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173名队员全员取得国际安全证书,分别有队员获得绳索救援、潜水、无人机飞行、工程机械吊升、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等不同领域的国际救援资质。不但通过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伍能力测评,在建筑物结构坍塌救援、绳索救援等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除了素质过硬外,装备过硬也是成功救援的必需条件。装备展示现场,一些形似坦克,一些形似救生圈,摩托车一样大的无人机和各色各样的机器人整齐摆放。机器狗、水下机器人、侦查、照明、载重无人机,侦检、灭火、排烟等机器人、应用北斗导航系统的通讯指挥装备……清一色的“中国制造”引发一阵赞叹。

据介绍,事实上,“中国制造”早已应用到灾难救援的各个领域,无论是个人防护装备、通讯指挥系统,还是应用于水下、天上、火灾、烟雾等各种场景的救援设备,甚至后勤保障等系统。这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无人机、机器人,在各种危险环境代替消防员赴汤蹈火,降低消防救援人员伤亡的风险,更好地保护救援力量。

而其中最受欢迎的,便是机器狗。解说员介绍,机器狗可支持4G、5G网络操作,即便在没有网络的极端条件下,也可通过短波技术进行操作,并将现场图像信息进行第一时间回传。

王墨介绍,在火场中,机器狗能承担起运送物资的任务,最大负重可达50公斤,还可以搭载检测仪深入危化品泄漏场所探测现场情况,帮助指挥员作出精准判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王浩雄
编辑/王朝
校对/熊伟

相关阅读
视点|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1
男子山中探险迷失方向被困 消防员渡河救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4
一家5口爬野山被困 消防员连夜搜救 消防员提醒:登山要选择正规路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3
全国消防宣传月启动 贵州多地开展消防疏散演练活动
央视新闻 2023-11-04
全国消防宣传月启动 贵州多地开展消防疏散演练活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1-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