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六足电子导盲犬、AI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多种科技助残产品亮相助残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9 10:14

今天(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助残日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5月18日,由中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举行,十几款科技助残创新产品亮相,让残疾人朋友看到了科技助残、科技改变生活的力量和希望。

一走进活动现场,一只电子导盲犬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和此前曾在汇爱大厦亮相的四足电子导盲犬“小西”不同,这只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高峰教授团队的导盲犬有六条腿,它不仅可以主动避障,而且还会通过耳机和盲人朋友进行对话,主动提示周围遇到的环境。

“小狗,带我去导盲犬基地。”听到盲人朋友发出的唤醒指令,电子导盲犬开始工作,它踏着六条腿向着设定位置前进。这时,一名工作人员挡在它的前面,电子导盲犬轻松避开,同时它向盲人朋友的耳机里同步传出了前方有障碍物的提示,让盲人知道它为何调整了方向。当天,上海交大的高峰教授也来到了现场,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导盲犬会经常外出,和四足电子导盲犬相比,六足电子导盲犬的稳定性会更强,它能够保证行走时始终有三条腿支撑。“我们的电子导盲犬具有视觉环境的感知功能,可以自主导航到目的地,动态躲避障碍、识别红绿灯等。我们期待它能够早日走进盲人的生活。”高峰教授说道。

微信图片_20240519101100.jpg

电子导盲犬让盲人朋友的便利出行成为可能,活动上,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人工视网膜系统,让全盲患者看到了重新“看见”的希望。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开发的人工视觉系统主要是模拟人类视觉形成的原理,通过植入脑部的电子装置,让电流直接刺激视网膜上残余的视神经,进而重新获得光感信号,“看到”影像。目前,这一技术有望运用到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老年黄斑变性引起的失明问题上。“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动物实验,不久将启动人体实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盲人朋友重新带来光明。”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仪式上,截瘫患者邵海鹏穿戴着大艾AI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以自由之态完成了火炬的汇集,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带给残障群体的改变。活动现场,邵海鹏穿戴着AI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再次亮相。作为截瘫患者,站立行走几乎是一个梦。2017年受伤后,邵海鹏的医生曾经和他的母亲说他有可能一辈子坐在轮椅上。后来,邵海鹏接触到了帮助残疾人康复的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他实现了从坐到站再到走的蜕变。“在机器人的帮助下,我每天都坚持大量的训练,这是康复医生无法做到的。”几年的训练坚持下来,如今,邵海鹏只有脚踝以下没有知觉,臀部和腿部都有了感觉。“现在不用机器人辅助,我可以自主行走20余米。现在AI外骨骼机器人正在根据我的状态制定更加精细的训练计划,让我的腿部肌肉得到更全面地训练。我才30多岁,我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我一定会走得更远。”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残联了解到,“十三五”以来,科技部将残疾人康复、无障碍环境建设、辅具技术、残疾预防、残疾人体育等领域科研项目纳入国家重点科技研发计划,中国残联组织并实施的7个项目吸引了25所高校、16家科研院所、24家企业参与到残疾人领域科技创新。同时,近五年来,中国残联设立各类科研课题300余项,助推助残科技研究、应用,一批科研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人工耳蜗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已使我国近90%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一样,能够听声学语,进入普通幼儿园和学校学习。智能语音转换和读屏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正使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和盲人朋友能够与其他人群高效沟通,跨越数字鸿沟,融入信息社会。科技在改善残疾人生活,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正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朝阳酒仙桥街道开展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0
汇聚温暖 同心助残 助残日系列活动进社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9
朝阳区大屯街道举办全国助残日健康大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7
智能仿生手演奏钢琴 外骨骼机器人辅助行走 成都市开展第34次全国助残日活动
成都商报 2024-05-17
视点|北京残联举办首届汇爱科技展 二十余种高科技助残产品集中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