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年终答卷|杨平:有时候卸载负重,也是一种前行必须具备的能力
天天精彩
2024-01-26

过去一年,您过得好吗?

这是继2021、2022之后,《天天副刊》连续第三年推出自己的年终问卷。

2023,这个世界动荡不安,多地的黎民至今仍在炮火下挣扎求生。岁末年初,我们当如何保持内在的宁静与定力?在回顾、总结、道别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展望、求索、启程?

《天天副刊》期待,以这九个简单的问题和若干诚恳的回答,共同记录这个时代行进的步履,还有你我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答卷人

杨平 媒体人,关注家乡山西的古代文化,近10年来寻找和拍摄山西乡村古壁画,于2023年出版《高堂粉墙烛下见——中国山西乡村古壁画探幽》一书。

1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记录2023年,您会选择哪三个?为什么?

杨平:我想用“爱、信任、行动”来总结这一年。

爱——大疫后的2023年,人们的身体、心理、经济与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好坏,没有人能阻止这种不可名状的复杂变化,然而生活还需要继续,社会前进的齿轮还需要运转,能够克服疫情留给我们心灵和健康障碍的唯一法宝就是爱。爱惜支撑我们生命和事业的身体成为要务,提高免疫力、补充营养、保持锻炼、恢复体能等,不仅是很多人接触最多的词语,也是我这一年不断实践的生活。

我认为不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的最佳妙法,就是真挚的信任和友爱,这不仅是生存妙法,也是改善一切社会环境的良方——我坚信爱的能力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社会要具备的品格。

信任——当然,有了善待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能力,信任自然也就容易建立。

行动——建立在爱和信任基础上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行动。有的人夸夸其谈,高论妙招一套一套,但不落实到行动,或只要求他人、放纵自己,这种浮夸的做派我认为对自身和社会进步无益。

2

在这一年,您闯过的最大难关是什么?您的内心在保持“战略定力”方面有什么心得愿意分享?

杨平:我这一年最大的难关就是克服“提着两桶水想飞”的焦虑。年初,安排了一堆计划,但只实施了部分,多数暂时搁浅。主要由于对身体的关照不足,大病之后毫无顾忌地开始了运动、购物、年末大扫除等事务,很快身体就出现了从来没有的疲累感,似乎肌体的运行秩序被打乱了,针灸、看中医,直到八月份,体能才恢复了过来。然后我又去运动……反复了几次,我才与自己达成了和谐——有时候卸载负重也是一种前行必须具备的能力。

至于说到保持“战略定力”的心得,我认为就是看准目标,不受周遭环境、他人议论的影响,不受“沿途美好风景”的诱惑,呵护好自己坚持的信念,执着前行。

3

2023年,有没有一段亲身经历,曾带给您温暖和感动,让您很难忘、很受鼓舞?

杨平:最让我感动的是已经80多岁、二十多年没有见面的师母在疫情最严重时对我的问候。住在石家庄的师母是位医生,脸上永远洋溢着快乐,把我的老师宠了一生。当学生时,我们就常去老师家里吃师母包的饺子,毕业后最忙的时候,我还把几岁的女儿送到她那里让他看护一阵。后来我到杭州工作,老师和师母还专程过来住了几日。前两年我老师病故,再加上我胡乱忙活工作,少与师母联系,没想到关键的时候师母送来了关怀。接到师母的电话,我简直幸福“爆棚”。师母笑盈盈的脸庞让我终生难忘,她那充满喜悦带着磁性的声音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在这里我要祝福我的师母长寿健康!

4

2023年,哪一种“全新事物”进入了您的生活?给您带来什么变化?

杨平:2023年我认为是人们回归中国文化自信的元年。旅游、购物、网络销售,若是没有文化的参与,其服务魅力会大大减弱,这坚定了我们文化工作者在消费主义流行的当下改善表述方式的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方向。

5

这一年,会有一些作品(无论是书、影视剧、综艺、展览,还是短视频、网课……)给您留下较深印象,您会选哪一个分享给大家?理由是什么?

杨平:我想把中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系列作品《乡土中国》《留英记》《中国绅士》《生育制度》等分享给大家。《留英记》中记录英国当时如何克服乡村人员流失的管理手段,对我们现在面临乡村问题还有借鉴意义;英国政府对下一代健康的政策性关注,免费配给牛奶等制度对我们也还有启示意义……而《生育制度》一书中,费先生的恩师、民国四大哲人之一的潘光旦先生写的长达48页的序,可谓是名人写序的天花板,广博的知识涵养、眼界、胸襟等,真是让人折服,我认为现在更值得我们后人虚心学习。另外,费先生在《怎样做社会研究》中观察社会、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和对国家发展、百姓福祉的关切等,都能给我们以启迪,处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我认为更需要细心阅读费先生的作品。

还有一本好书,就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其研究的严谨、思路、方法、思想的宽度等都很棒,值得我们做学问的学习。

6

这一年您个人完成的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

杨平:最满意的就是出版了我的个人作品《高墙粉堂烛下见——中国山西古壁画探幽》,这部作品看起来反映的是山西古代乡村文化遗存,但实际上反映的是乡村凋敝、老龄化、活力振兴等问题,我原本认为是很小众的一本书,结果印刷了三次,超出了我的预期。年初和年尾我主编的耗时长达8年的《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华卷》(上中下)和《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华卷》(上中下)六本书出版了,也算大功告成,很多内容为首次公布,很是让人欣喜。

7

有得有失,人生才真实、圆满。2023年,你哪一项“失去”最是刻骨铭心?

杨平:我似乎没有觉得我失去了什么,我这个人追求完美,似乎对“圆满”比较迟钝——一个人经常对自己做的事情挑刺,那么他基本上就与“圆满”绝缘,或者说其实就在“圆满”里。如果一定要说有所失去的话,就是我失去了2023年的时光。

相关阅读
随笔|有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曾拥有超能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7
随笔|有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曾拥有超能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7
年终答卷|田玉彬:追求“极致”,不追求“最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9
年终答卷|汪芳:时间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各种情感最好的发酵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7
年终答卷|诸葛清嘉:做真实的自己,不受外界的影响与干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