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夜读|重新定义自己,找到自我价值
帆书 原樊登读书 2023-11-27 22:00

你是不是这样的人?

一件事还没发生,你就设想了可能有的糟糕结果;

总是很在意别人的评价,觉得自己不够好;

明明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却总是先满足别人的喜好,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敢拒绝……

而这些精神内耗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时间长了,还会变成你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焦虑和抑郁。

这是为什么呢?

著名心理咨询师丛非从在《养育你内心的小孩》中说:所有的外在问题都是表面现象,内在的匮乏才是问题的根源。

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很多时候,表面上的恐惧或焦虑,冷漠或逃避,实际上是内心的小孩在求救,它需要被关注、被看见。

内在小孩得不到养育,我们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成长。

从这三个方面重新养育内心的小孩,我们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直面内心的恐惧,找回安全感

心理学家华生曾经做过一个残忍的实验:

他在一个婴儿面前放上一只小白鼠,当婴儿去抚摸小白鼠时,华生就在婴儿身后敲击铁棒,巨大声响把婴儿吓得哇哇大哭。

这样的过程连续多次,婴儿从最初只害怕小白鼠,发展到只要见到毛茸茸的东西就害怕。

因为,他剥夺了婴儿赖以生存最重要的东西——安全感。

没有人愿意在害怕和恐惧中生活,安全感,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

安全,就是没有危险,它更多的是指客观的外部环境。

而安全感,则是一种内心的感受。

也就是说,即使外部环境是安全的,安全感匮乏的人,内心也会有很多害怕和恐惧。

比如,害怕冲突,害怕做错事,害怕挣钱太少,害怕孩子学习成绩不好。

其实,我们害怕的,并不是这些事情本身,而是它们所产生的后果。想象的后果越严重,人的安全感就会越低。

比如,与别人发生冲突,有可能自己挨打;被领导批评,有可能被解雇;孩子不好好学习,有可能找不到好工作。

真正害怕的,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应对这个结果。

但这些后果未必真的会发生,所以,大部分恐惧,是因为自己吓自己。

罗斯福曾说,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所造成的伤害,比那个后果真正发生造成的伤害还要大。

适当的不安全感,是必备的铠甲。但如果天天如惊弓之鸟,就会对我们造成极大的困扰。

要建立安全感,需要我们去直面自己的恐惧,而不是逃避。

我们可以给自己列一份恐惧清单:

如果我这样做了,会发生什么?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不能承受?

如果最坏的结果我无法承受,我现在可以做什么?

最坏的结果发生的概率有多少?

直面恐惧的好处,一是把一个未知的问题变成了许多具体的小问题;二是我们可以调动自己的理性,着手解决问题。

当你把脸转向恐惧,接受最坏的结果,准备作战的时候,恐惧反而躲起来了。

罗翔说,真正的勇敢不是没有害怕,而是在害怕的时候依然能够前行。

只有穿越恐惧,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尊重自己的感受,获得健康的自由

有的人不想结婚选择单身,是害怕婚姻的束缚,有的人不想工作选择创业,是害怕被朝九晚五的工作约束。

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自由状态。

但真正的自由,并不是外在的状态,而是内心的感受。

比如,你不想加班,却又不得不加班,这时的你,就不自由。

当感受和理智相矛盾的时候,内心就开始了撕扯。

有了这样的状态,即使我们在度假,内心也非常疲劳。

真正的自由,是你的内心对你所做的事情没有抗拒。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图书管理员布鲁克,在监狱里呆了五十年,当他获得假释后,却因无法适应墙外的世界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以为他终于自由了,他却因习惯了被管理和束缚,在自由的环境中感到了不自由。

被纳粹关进了集中营里的心理学家弗兰克,身体失去了自由。

当他的心不再抗拒这件事的时候,他就获得了自由,他开始写作,并出版了经典名著《活出生命的意义》。

自由从来不以外在的身体在哪里作为判断,而是你的所作是不是你的所想。

我们并没有被关在牢笼里,真正让我们不自由的,是内心的牢笼。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一书中说,失去自由的内在逻辑就是如果发生了A,我就必须或不能B。

比如,“我不想加班,但为了不被老板骂,我必须这么做。”“我想辞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怕养活不了自己,我不能这么做。”

这是非常正常的。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要遵守社会规则,就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

最大化的实现自由,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照顾自己的感受。

照顾自己的感受,就会坚持自己的想法。

比如,朋友邀请你去聚会,你内心不想去,但同时又会冒出很多念头说服自己去,比如,“不能不合群”、“与大家多一些互动也不错”等等。

当内心有一个“我不想”的念头滑过,不要让它溜走。

去觉察一下自己不想去的念头有多强烈,以及你认为必须去的聚会有多重要,然后再做决定。

坚持自己的想法,就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接受或拒绝一件事情,确实比较困难。如果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可以找出这么做的原因,把自我强迫变成主动选择。

比如,选择做家务,是因为内心想要一种秩序感;选择去参加聚会,是因为想了解更多的信息。

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就算是身处每天都要面对死亡的集中营,他也是自由的。

因为他的每一刻都是可以选择的,就算不能选择外面的环境,也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

放弃当下的愉悦,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东西。

当你心甘情愿、不再纠结,就摆脱了内心的消耗和撕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重新定义自己,找到自我价值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想去证明自己不够好。比如:

“如果别人不开心,就是我不好。””“如果事情没做好,就是我不好。”

这些表现,都说明了价值感的丧失。

价值感是相信自己能力的主观感觉。比如,在工作中,相信自己能胜任,在关系中,相信自己被喜欢。

一个人价值感的缺失,并不是因为他自身不具有价值。

而是因为,他的价值感总和外物捆绑在一起,比如金钱、名誉、爱情等等。

如果这些东西破碎了,价值感也会跟着消失。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不断爱上的人,有的家暴、有的自毁、有的出轨……

每一段爱情,她都如飞蛾扑火。因为这些人让她感觉到自己被需要,在这些人身上,她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

而价值感越是依赖外在东西的给予,越说明内在价值感的缺失。

就像《养育你内心的小孩》一书中说的:健康的价值感并不在于你做了什么,或者别人怎么评价你,而是根据外部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识。

正如你知道自己摘不到天上的云朵,所以不会去摘。但你知道可以坐飞机去看云海,所以你会去做。

健康的价值感,是在整体中看自己。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所以每个人的优点或缺点都不是绝对的。

你看到一个人有着优雅的举止和谈吐,也只是看到了他的局部,这样评价一个人就会很片面,自我评价也是如此。

你觉得自己不爱说话是缺点,但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它成了你的优点。

你认为自己敢于冒险是优点,但在有些时候,它会让你受到伤害。

没有一个人是孤立的,在整体中看自己,才能得到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

健康的价值感,是拿回定义自己的权力。

价值感缺失的人往往特别依赖外界的评价,他们总是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当你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认识,就既不会自负,也不会自卑。

当你知道真实的自己是怎样的,就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

写在最后:

真正的强大,不是要成为一个强势的人,而是对自己多了一份自信和笃定。

当一个人能直面内心的恐惧,找到真实的自我,不再自我贬低,他就有了足够的安全感、自由和价值感。

而获得它们,不能依靠向外求,而是要靠向内看。

《小王子》中说,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一直向外寻求和解,不如陪内在小孩一起长大。

内在丰盈起来,外在才会更加富足。

作者 | 一笑

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夜读|别用“都怪我”压垮自己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4-24
夜读|“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3-25
夜读|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3-03
夜读|要对自己真诚一点
猫姐能量圈 2024-02-26
夜读|懂得“管理”自己的精力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1-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