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按毕业去向落实率对专业进行末位淘汰需谨慎而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2 16:09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公开的相关文件显示,将对该省高职院校所设专业启用末位淘汰制,即连续2年毕业去向落实率倒数10%的专业予以调减或停招。据了解,这一政策自2024年起实施。福建不是个例。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同样部署建立就业末位专业的淘汰制度,对连续两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位居末位的专业实行限期整改、调减招生计划或停招。

我国早在2011年就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需要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从2021届毕业生起,教育部将“就业率”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其计算包含了毕业生的协议和合同就业率、创业率、灵活就业率和升学率。因此,之前的规定,就可理解为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需要减招或停招。也就是说,根据毕业去向落实情况,决定专业的生死,并非新规定。

福建与四川等地的规定,则进一步建立毕业去向落实率“末位淘汰制”,即便这些专业的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60%,但排在倒数10%,也将面临减招甚至停招。此举显然会增加高职院校的压力,但是,能否促进高职院校提高专业质量,举办特色专业,还有待观察。

用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决定专业生死,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同,不能用单一的毕业去向落实率指标评价专业质量,如进行通识教育的高校,就不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办学,不能因毕业去向落实率低,就不举办某些基础学科专业。另一方面,把毕业去向落实情况与专业生死挂钩,会催生弄虚作假。近年来,有的高校为弄出好看的就业数据,要求学生提交就业协议书才能拿毕业证,还有高校主动出面给学生弄“山寨”的就业协议书,如此一来,毕业去向落实情况并不真实,还掩盖了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把毕业去向落实率作为评价专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合适的。因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进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高职院校调整专业,也应该根据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学校要根据专业培养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调整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对专业按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进行“末位淘汰”,则需要谨慎而为。首先,如何确保毕业去向落实率的真实性?当前,各校的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情况,是由学校自行统计、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发布,这种统计发布机制,就让高校有“做数据”的空间。要确保毕业去向落实率的真实性,就应该改变这一统计发布机制,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统计。

其次,刚毕业时的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情况,与毕业半年、一年后,以及更长时期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只关注毕业时的初次毕业去向落实情况,将其作为“末位淘汰”的依据,就会引导学校只关注毕业时的就业情况。随之,有的高校会把最后一年变为就业年,让学生去跑就业市场,做就业实习,这会影响给学生完整的教育,进而影响长远的就业。应该重视毕业生毕业后的中长期职业发展,了解雇主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这对推进学校办学改革、专业调整更有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要由每所学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由教授委员会论证新增或撤销哪些专业,而不能由行政部门代替学校做出决定。教育部门可以为学校进行学科优化,提供信息服务,如该类专业有哪些学校举办,具体举办情况如何,这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如何,用人单位对不同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如何。学校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更为科学的学科专业调整,学生也可依据这些信息来选择高校、专业,由此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打造特色专业。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高职院校如何走出频繁撤立专业困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8
北青快评|高职院校如何走出频繁撤立专业困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8
半两财经 | 国家统计局: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已经落实就业去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5
国家统计局答北青报: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总体稳定,大部分已落实就业去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5
严查高校毕业生“假就业”坚决守住数据真实底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