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在第九届亚冬会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中,中国选手李方慧夺得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亚冬会上夺得的首枚金牌。
这枚金牌实在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对于中国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队来说,本届亚冬会赛前最大的变化无疑是北京冬奥会冠军谷爱凌的因伤缺阵。队伍及时应变和调整,原本在递补名单中的李方慧火线受命,替补参赛。这让许多人捏了一把汗,“00后”小将李方慧是否能“顶住”?甚至有人担心,她会不会因太匆忙而失手,但令人欣慰和自豪的是,李方慧不负众望沉着应战并一举夺冠。
关键时刻、紧要关头,是考验人、检验人的时候,最能锻炼人、造就人。尽管李方慧2月4日刚从美国参加完其他比赛回来,才接到通知要来参加亚冬会的比赛,6日晚才抵达亚布力赛区,然而她仍然做到笑对困难、笑对挑战、迎难而上,取得了傲人成绩。究其原因,除了技术精湛,更重要的是因为她具有坚定的意志力和积极的心态。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首次参赛的李方慧在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比赛中收获第五名,之后,她因锁骨伤势经历了漫长的低谷。过去一年,李方慧愈发刻苦训练,新赛季取得了职业生涯新的突破——取得了国际雪联世界杯云顶站和阿斯本站的两块银牌,以及今年初世界极限运动会冬季赛的亚军,她的心态更加成熟稳重、从容自信。在谈到本次夺冠时,李方慧说:“心态调整是关键”“我要推着自己往前走”。李方慧替补夺冠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一个道理:“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近年来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上,不乏中国健儿替补夺冠的范例。比如,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赛中,“00后”小将孙佳俊以替补身份挑战不擅长的蝶泳,最终帮助中国队赢得了宝贵的金牌。可想而知,倘若他平常不能严于律己,缺乏极强的心理素质和硬核实力,岂能在万人瞩目的巴黎奥运会上完成这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不仅是竞技体育,在每一个行业领域、每一个单位里,几乎都存在着“替补”的角色,都需要“替补”在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住。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56岁的宇航员邓清明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为了这一刻,他经历了四次备选,近25年的等待。在漫长的时间里,作为备份,他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越是意识到机会越来越少,越是全力以赴,最终迎来了飞天时刻。邓清明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态度令无数人深感震撼和钦佩。
对一个团队而言,“主力”固然重要,“替补”同样不可或缺。现实生活中,有的“替补”觉得等待当“主力”的过程太过漫长,感到希望太过渺茫,于是选择了知难而退、半途而废,甚至“摆烂躺平”,结果到了关键时刻“掉链子”,甚至造成重大损失。此类现象,值得我们引起足够的警惕和反思。
像李方慧、孙佳俊、邓清明这样真正热爱事业,钟情于工作的人,总是乐此不疲地当好“替补”,总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等待当主力的过程中不断积蓄力量,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破茧成蝶。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李方慧、孙佳俊、邓清明等无数榜样启示我们: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跋涉,等待是一种修行、一种历练,更是一种成长。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信心、只争朝夕、追梦不止、踏实奋斗,在不断磨砺中提升自己,在严格自律中持续积蓄力量,始终保持“时刻准备着”的昂扬姿态,就一定能迎来机遇、抓住机遇,乘风而起,书写精彩人生乐章,创造美好未来。
文/杨维立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