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育才学校副校长寿延带来了一份建议,关注社会各行业对中小学师生开放,共育培养人才。在接受北青报记者专访时,寿延提到,希望构建社会各行业对师生开放,促进“体验、实践、反思”的区域机制,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建议社会各行业对中小学开放
育人需要家、校、社三方共同培养,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真实需求非常重要。以北京育才学校为例,寿延说:“在疫情前,我们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尤其是职业体验课程,让高中生直接到企业上三天班,深入了解企业情况。成为‘员工’后,学生能直接了解到企业招募大学毕业生的情况,对高中生的选科非常有帮助。”
寿延提到,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也深感资源的缺乏,难以保障活动的稳定实施。学校组织的职业体验活动,完全是靠学校、家长的人脉资源,联系单位,接受学生等。很多单位因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认可此项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但仅凭个人关系,不敢参与。
她建议,北京市出台构建有相关区域跨行业政策支持,构建“社会各行业对师生开放,促进体验、实践、反思”的区域机制,社会单位可以接受学校的官方请求,接纳学生参观、体验、学习等,推动社会资源对学校开放。让师生能真正进入企业、社区、机关、高校、科研院所等,了解真实社会,用他们在校内所学,解决真实问题。
培养创新人才应着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寿延看来,了解真实世界,才能充实学生大脑,培育创新思维,从而成长为创新人才。
这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阐述不谋而合。报告提出:北京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持,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如何定义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寿延认为,创新人才应具备反思的能力,通过所学、进行反思,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解决真实问题。
“一方面,应该明确的是,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能力。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积极分析原因,不抵触、不回避,勇于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寿延说。
但实际上,我们可能面临这样的现状——学校和家庭给了学生太多“帮助”,很难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主动让孩子走进社会,面对真实问题,才能成长。
另一方面,“唯分数论”的评价手段也影响学生走进真实社会。“我们应该看到,学生走出学校,开拓视野,其实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能让学科知识真正落地,进而提高学生的成绩。”寿延说。
这样的判断,源于北京育才中学多年的实践。多年来,学校以金帆管乐团、金帆书画院、金帆戏剧社、金鹏科技团、金奥运动队等五“金”社团为代表的多个高水平学生社团及翱翔项目、雏鹰项目为依托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更强,更加自信,更易融入社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