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晨光,现任凤凰网副总裁兼执行总编辑。《源流说20讲:让你成为顶级内容高手》是他最近创作的一部新书。
据吴晨光介绍,当他进入互联网内容行业10年的时候,终于拿到了《源流说20讲:让你成为顶级内容高手》的精装打印版。
他在自序中介绍了创作过程,“20讲”内容来源于他在印象笔记上的同名音课程。吴晨光花了18个月时间录制、整理、成文,再次深刻体会了“面壁图破壁”的感受。相比2020年8月在人大社出版的《源流说:内容生产与分发的44条法则》,“20讲”更精炼、更实用、更接地气。如何成就10万+、点赞、爆款、大V……新媒体时代,对于内容创作者的核心期待,“20讲”都给出了答案,还包括选题的角度、素材的使用、标题的起法、小视频的制作,以及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超级平台的分发逻辑。
这本大约15万字的著作中,特别增加了有关产品的内容——在源流说体系里,产品是源与流的载体和交汇点。如同内容创作一样,好的产品经理,其成功关键是对人性的把握。
吴晨光告诉记者,“44条法则”+“20讲”是继《超越门户》《自媒体之道》之后,他的第三季作品。《超越门户》讲的是PC,怎么做新闻;《自媒体之道》讲的是移动,怎么做资讯;“源流说”讲的是内容,是传播规律。
吴晨光历任《中国劳动报》记者,中央电视台记者,《南方周末》资深记者、编辑,《中国新闻周刊》副主编兼新媒体副总编辑,搜狐网总编辑,一点资讯总编辑等职务。
“三部曲”也是对他25年媒体历程的忠实记录。从报纸到电视再到杂志,特别是2012年我进入搜狐后,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和加持下,媒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我有幸亲历这场大潮,并在其中完成了自己的转型——由源及流,由编辑及算法、社交,由中心及平等、共享、交互。
吴晨光认为,在类似《南方周末》这样的传统媒体里,记者负责内容生产,责任编辑负责版面处理。哪篇稿子能上、哪篇稿子会被“枪毙”,谁是头条、谁是二条,取决于编辑和总编辑的选择。
2012年,吴晨光进入搜狐网出任新闻中心总监时,PC端的编辑也掌握着对稿件生杀予夺的权力。在记者手里、没能上版或上页面的内容,是源;当编辑同意发布,内容与阅读者见面后,就变成了流。这与瘟疫传播的道理相同——病毒是源,而当它通过中间宿主传播到人身上并形成“人传人”时,是流。
他分析道,流的核心是排序逻辑,也就是谁是头条、谁是二条。由编辑决定头条、二条的信息流,我们称之为“编辑流”。今天,在财新、澎湃等新闻客户端上,编辑排序仍是主要的方式。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崛起元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到4G的跨越,两个划时代的产品诞生了——一个是微信的“朋友圈”功能上线,它代表着社交信息流,在这里看到的是被关注者的动态;另一个是今日头条,它代表着智能传播,也就是算法流,“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就是其背后的推荐逻辑。
从此,编辑流、社交流、算法流三足鼎立,信息的传播在加速、分发的效率在提升,大量的信息需求又倒逼着生产者创作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内容小溪流变成了大江东去。
线上与线下的进步总是相伴而生的。他分析指出,同样在这段时间里,高铁诞生、高速公路扩展、航线增加、随叫随到的“网约车”出现在城市……人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17年前,为了报道Sars疫情,吴晨光从山西太原赶到兴县,200多公里的路走了10个小时;今天,高速公路直达,用时仅需约两小时。在平时,这是便捷、是效率;但面对疫情时,这就是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迅速切断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链条,一道道隔离线很快建立起来。国家—省—市—社区,进出需要量体温、出示通行证,网格化的管理模式起到了巨大作用,这就像把互联网切成局域网一样;禁止人员大规模聚集,等同于封群;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行、出门必须戴口罩,把点对点的传播概率降到了最低。
吴晨光表示,阻挡病毒传播与阻挡内容传播的逻辑是相同的,“源流说”的理论其实解释了一切传播规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慎良
编辑/樊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