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山里的派出所”:选择了大山,就选择了坚守
中国新闻网 2021-09-12 12:33

清平派出所民警进行应急救援

开着警用皮卡车穿过一个个修建中的隧道,在山间颠簸了20多分钟后,四川省绵竹市公安局清平派出所所长侯地伟和2名同行民警突然发现,常走的河边道路被洪水冲毁了,他们只能折回路口从另一条路上山进行安全检查。

这类看似突发的状况对于他们而言其实是家常便饭。清平镇位于龙门山脉地震断裂带,两山之间河流旁的道路是重要的通道,但一到汛期遇上暴雨,就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道路也会因此中断。

何川等民警在小学进行反恐防暴演练

“清平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挑战,如何有序应对自然灾害、确保民众安全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侯地伟表示,从1988年建所至今,虽然所里的人数一直不多,但却涌现了韩顺军、徐枫、陈涛3名公安英模,他们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特大山洪泥石流中的救援事迹流传至今。近年来,派出所在传承防汛防灾经验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救援体系。

“我们平时每个月值10次班,汛期值班次数一般会达到15至20次,一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驻扎在所里,基本上是一种‘以所为家’的状态。”侯地伟介绍,清平派出所共有6名民警,4名辅警,每年6月至9月的河流汛期,派出所警力的防汛防灾工作主要从24小时值班、不定时巡河、根据灾害预警疏散民众三个方面展开。

“今年汛期还没结束,我们已经组织了10多次疏散,去年强降雨较多,疏散次数达到20多次。”侯地伟回忆,去年8月,清平镇连续下了一周雨,河水猛涨,盐井村地势低有被淹的危险,他响起警笛和扩音器,挨家挨户叫人,最终将400多名民众安全转移。

侯地伟在修建中的隧道提醒工人注意安全

在疏散民众的过程中,他们偶尔也会遇到特殊情况。有时候疏散次数太多,住在半山腰的老人感到疲惫,又舍不得养在山上的鸡、鸭等家禽,甚至会要求民警们必须先把禽类疏散到安置点。侯地伟感慨:“这时候就只能不断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动老人跟着我们到安置点。”

谈及与民众的沟通,清平派出所为人公认的“金牌调解员”是孟骏。他今年45岁,在派出所工作了26年,深受当地民众信任,有人甚至外出打工后仍然会打电话向他咨询工作中的难题。

“这么多年,我调解的矛盾纠纷可能有上千件之多。其中最大的感受是,以前开展工作主要是跟民众交心、谈心,建立一种情感和信任关系,现在随着清平镇从矿区变景区,矛盾纠纷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就需要学习更多的法律专业知识。”孟骏把自己的调解方法戏称为“土洋结合”,他从2014年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还曾参与过国家司法考试。

根据遇到的实际案例,孟骏也会进行针对性学习。在前几天的调解工作中,他遇到监护权的认定问题,当天晚上就找到普法视频学习,他觉得这样比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更加有效。他也是清平派出所里“以所为家”的典型,在2010年特大山洪泥石流爆发期间,即使他的家就在几百米之外,但为了充分开展工作,他一个月有20多天都住在派出所内。如今,他全年有15天公休假,但从没有休息过一天,平时也很难在凌点之前睡觉。

“他教会了我如何与民众打交道,也让冷漠的法律变得有温度。”何川2017年来到清平派出所,成为孟骏的“徒弟”,跟着孟骏上山救援、在镇上做调解工作。他对自己的“师傅”满是崇敬,一边“批评”孟骏过于敬职,疏忽了对家庭的照顾,一边在自己的工作中忙得不可开交,常常无法照料刚出生20多天的女儿。

“既然选择了大山,就选择了坚守。”在侯地伟、孟骏、何川心中,“以所为家”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习惯,他们口中不断提及的这句话是清平派出所民警们共同的心声,民众的信任是他们不断向前的动力,守望大山的精神在他们心中一代代传承。

文/陈静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化解矛盾纠纷,上海全市派出所实现“三所联动”全覆盖
中国青年报 2024-09-08
972名机关民警到派出所“墩苗” 周口强力推进派出所建设提升基层平安指数
法治日报 2024-07-18
这个派出所为何能荣立集体一等功 探访山东胶州市胶东派出所
法治日报 2024-05-21
对话四川泸州“的哥”康汝伟:小伙上车甩出一沓现金 我将他送去了派出所
武汉晚报 2024-03-06
探访敦煌“窑洞派出所”
中国新闻网 2024-01-10
西藏阿里日土边境派出所:一件件做实民生“小事”
中国新闻网 2023-12-13
西藏阿里日土边境派出所:“背包警务”里的民意、民忧和民情
中国新闻网 2023-12-01
北京3个基层派出所获评全国第三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