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南岸、中山南路东侧的西街遗址于2017年启动发掘,是南京近年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西街遗址内,考古发现一条1000多年前六朝时期的道路。该道路宽23米,路线笔直,典型的夯土构筑。当时车宽约1.1米,它至少能容纳20辆车并行。同时,它也是连接“朱雀桥”“朱雀门”“国门”等建康城的重要地标。
考古探方中清理出的路沟,以及路面上道道车辙印
西晋文豪左思苦心孤诣写成的《三都赋》成为一时爆款,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在《吴都赋》中,左思这样描述东吴都城建业:“高闱有闶,洞门方轨。朱阙双立,驰道如砥……长干延属,飞甍舛互。”不难想见,当时南京城已是何等恢弘,笔直的驰道贯穿其中,两侧尽是繁华。
此次西街遗址考古,就找到了这条气势不凡的大道。六朝时期,它连接着“朱雀桥”“朱雀门”“国门”等建康城的重要地标,代表着首都气派与国家形象。
国之大道:至少能容纳20辆车并行
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大海介绍,西街遗址考古所发现的这条六朝时期道路,是除越城遗址外,目前所取得的另一项重大发现。
这条1000多年前的道路位于西街遗址地块内“越城台地”的东侧,目前已发掘出100多米长,其具体外观也基本清晰:道路路线笔直,典型的夯土构筑,筑路的路土中还含有大量细碎砖瓦残片和小卵石。为了方便排水,道路中间高、两侧低,道路的边缘是集水的路沟,沟深超过1米。
考古人员把两侧路沟的间距一量,道路宽幅竟达到23米。放之今日的南京,也是城市干道的规格。考古人员在道路路面上还发现了多条清晰的车辙痕迹,通过测量间距可知当时车宽约1.1米。那么在这条路上,至少能容纳20辆车并行。
“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1000多年前的‘事故现场’。其中一辆车的车辙跑偏了,直接开进了一侧的路沟里,好像是因为紧急避让什么。这也不难看出,当年这条大道的车水马龙。”陈大海说。
厘定坐标:重要地标将有迹可循
六朝时期,秦淮河上、在建康城的正南方位处,有一座“朱雀桥”。这座桥原为木桥,后改用大船搭建为便于拆解或再组装的大型浮桥,又被称为“朱雀航”。桥的北侧则有一座朱雀门。由于这一桥、一门是建康城正南方的地标,是当时人们进出建康城的主要通道,也见证了诸多关系王朝兴衰的重要战事以及名人轶事。
御道方位走向示意,向北与内秦淮的交汇处可能就是朱雀桥的位置
陈大海介绍,此次西街遗址考古发现的道路遗址不仅规模较大,同时经过方位测定,其呈“东北-西南”走向,北偏东约30°,向北指向今天的大行宫、即当时的台城建康宫方向,向南则直指“建康城的双阙”牛首山。这条路正是建康城御道在秦淮河以南的“南延段”,其北端连接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朱雀桥、朱雀门。
“今天的内秦淮或称十里秦淮,就是六朝时期的秦淮河。如果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的方位走向向北画出一条线,那么与内秦淮相交的区域,很可能正是当时朱雀桥、朱雀门的位置。”陈大海说。
陈大海告诉记者,《梁书》记载,南梁时期,建康城的规模、人口达到六朝时期的顶峰。朝廷专门在越城的南侧修筑了有鲜明礼仪象征意义的“国门”,也位于这条道路之上。
陈大海认为,这条道路向南可能最终延伸至牛首山。史料记载,刘宋年间,朝廷将皇帝祭天的南郊坛设置在牛首山西侧,称此地为皇宫的正南方,与御道的走向吻合。“刘宋皇帝数次亲祀南郊,并设一陵区于南郊坛西,也说明建康城内与牛首山之间有便捷通达的道路。”
成就繁华:水陆交通枢纽叠加
交通的通达往往是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南京古代“长干里”的繁华,正是在六朝时期走向极盛。这里紧邻秦淮河与当时秦淮河的入江口,而此次西街遗址发现的御道也处在长干里的核心区域。无论水路或陆路,来到这座被称为“东方大都会”的建康城,长干里均为必经之地。
图片/陈大海 供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