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本市将编制“北京市韧性城市专项规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30 09:15

12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专场。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北京将编制“北京市韧性城市专项规划”,提升水、电、气、热、交通等城市生命线韧性。同时,围绕旅游居住设施、医疗应急服务、物流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旅居以及多功能公共服务设施等5类设施,谋划建设一批“平急两用”项目,做好应急能力储备。

编制规划指引韧性城市建设

“韧性城市是指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是安全发展的一种新范式。”据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宇介绍,2021年10月,北京市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和社会韧性四个维度明确78类任务分工。2022年4月,成立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在全国省级政府中率先对韧性城市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指导意见》印发实施两年来,北京在拓展城市空间韧性、强化城市工程韧性、提升城市管理韧性、培育城市社会韧性等方面都取得阶段性进展。

李宇表示,下一步本市将编制“北京市韧性城市专项规划”,明确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应急体系建设、社会韧性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突出中长期实施策略,为提升城市韧性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引。同时,加紧谋划制定《北京市2024年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重点工作方案》,从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推进城市运行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城市生命线韧性、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分级分类明确韧性城市建设年度项目,确保韧性城市建设稳步有序推进,持续提升首都城市韧性。

持续提升城市生命线韧性

水、电、气、热、交通等城市生命线韧性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能源安全韧性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布会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如刚介绍,电力运行保障方面,目前全市发电总装机达到1364万千瓦,北京电网作为典型受端电网,外调电比例达到70%左右,5000千伏外送通道达到13条,输电能力3400万千瓦。2023年,本市推动创意园、丰台火车站22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开工,实现工体11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竣工投产,将有力支撑新增负荷用电需求;燃气运行保障方面,全市日输气能力达到2亿立方米,已建成城镇燃气管线3万余公里;供热运行保障方面,本采暖季集中供热面积约10.47亿平方米,其中居民供热面积约6.79亿平方米,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清洁取暖。

李如刚表示,下一步,市城管委将按照全市韧性城市建设总体部署,不断提升城市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优质均衡性、精准适应性和智能引领性,持续优化电网主网架和热电联产源网结构,提高用电安全可靠性,提升供热管网安全运行水平。同时,增强天然气输配系统韧性,继续推进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二期、三期建设,通过建立多源多向、能力充足、调度灵活、安全高效的电力、燃气、供热保障体系,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

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伊锋表示,为提升应对水安全风险的城市韧性,近年来,北京大幅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乡供水能力。同时,为加强排水防涝能力,近年来累计完成河道治理1000余公里、消除阻点超500个,河道行洪能力大幅提升。此外,加强排水设施更新改造,全市排水管线由2012年的1.3万公里增加到2.9万公里。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占全市建成区的31.13%,在减少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应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北京完善以堤防为基础,水库为骨干,蓄洪区为依托的防洪体系,增强流域整体防洪保障能力,系统提高永定河、大清河、潮白河、北运河等骨干河道防洪保障能力,打通中小河道行洪堵点,积极推进水库蓄洪区规划建设和山洪沟道整体的治理。

同时,提升防洪智慧化、科技化水平,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与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共同组成的雨情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以及水文水动力学模型组成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智慧化防洪指挥调度体系,推进数字卵生流域、水网、工程试点建设,通过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手段提升首都防洪管理能力和水平。

搭建“平急两用”管理平台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全市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市发改委区域发展处处长耿淼介绍,北京将支持平谷区先行示范和率先探索,积极创建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率先打造一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规范标准和政策经验。

耿淼透露,本市正研究搭建全市“平急两用”智能信息管理平台,系统推进设施建设向能力提升转化,作为本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应急体系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围绕旅游居住设施、医疗应急服务、物流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旅居以及多功能公共服务设施等5类设施谋划建设一批“平急两用”项目,做好应急能力储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打造十条“京华绿道” 北京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获批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8
石景山区编制完成全市首个区级韧性城市专项规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9
观格局、观山水、观历史、观风景 北京发布花园城市专项规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5
充分认识韧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6
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打造韧性城市示范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