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犬究竟可以执行多少项任务?搜毒搜爆、扑咬控制、嗅觉追踪……近年来,警犬在公安一线作战中使用率越来越高,适用场景越来越多。表现出色的警犬背后离不开专业的训导员,而训导员的成长,更离不开科学、严格的系统性培养。
北京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警犬技术专业教研室负责人、副教授赵鹏,曾是一名警犬队的基层民警,有着16年的一线实战经验。因为看到了专业人才短缺的痛点,自愿从民警转为北京警察学院的教师,从零开始建起警院警犬技术专业,把数百个实战案例浓缩成教材,将警犬技术从一线实战升华到理论体系,培养了400多名警犬技术人才,他的学生更是多次斩获全国大奖。
年少时不顾家人反对3次报考公安院校 “我就想当警察”
赵鹏自小就向往着成为警察。
“其实我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考上了警校,但父母想让我读大学,我就没去。后来1996年,高考时我又考上了另一所警校。”父母觉得当警察危险,硬是给改了志愿。
1997年,执着的赵鹏经过一年复读,拿到了中国刑警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父母终于被感动,不再阻拦他追求理想。
赵鹏从小喜欢狗,家里不让养,报志愿时看到警犬专业,就填报了。赵鹏训练的第一只犬是只曾因为毛发太长和衔取欲望不强而被别的同学“淘汰”的德国牧羊犬——阿良。
“当时我不这么觉得,阿良衔取欲望不高,是因为那些道具不适合它,阿良需要的是磨牙。”赵鹏接手了这只德牧,细心呵护,阿良喜欢啃木头,为了更好地训练,赵鹏就四处找合适的树枝、树干,给它磨牙,太松软的不行、太硬太扎嘴也不行……
随着赵鹏与阿良信赖强度增加,协作的成绩也越来越好,毕业那年,赵鹏和阿良被选中参加首届全国警犬大比武的团队表演。
2000年,赵鹏作为中国刑警学院全国首届警犬技术专业毕业生,回到北京,带着对公安事业的热忱投身基层警队。他带着伙伴——阿良(德牧)参与各项工作,从重大案件侦破、人员搜救现场到各类活动安保,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2004年,他又带着阿良参加了第二届全国警犬大比武,服从项目和鉴别项目均取得名次。
他记得十几年前,单位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只在现场留下来一块砸窗的砖头,无法在几名可疑人员中锁定真正的犯罪嫌疑人。而阿良,只依靠那块砖头和一截从垃圾桶里捡出来的擦鼻涕纸,在接触时间短、载体不一致、环境复杂的极端条件下精准锁定犯罪嫌疑人,帮助民警成功将其抓获归案。
做警察还是做老师? 为培养人才他放弃热爱的一线岗位
2016年,北京警察学院着手建立警犬技术专业,赵鹏因为从业资历长、实战能力强、训犬技术高,还负责过全局警犬技术培训和复训工作,有一定教育经验,于是被写进了第一批北京警察学院警犬专业教师的候补名单。
16年的一线实战经历,让赵鹏很不舍,但同时他也从工作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警犬技术在案件侦破、应急救援中的独特价值,感受到了专业人才短缺的痛点。
年轻时,他因为热爱选择做警察,多年后,他又因为热爱的事业毅然选择转战公安教育战线,与另外4名同事扛起了北京警察学院警犬技术专业“从零到一”的建设重任。
2016年,警院招收了第一批警犬技术专业学生。面对师资、教材、实训场地、警犬采购都要从零开始的局面,赵鹏带领团队开启了“拓荒之旅”。半年的时间,他们跑遍全国公安院校调研,多次奔赴公安部警犬基地取经,找到中国刑警学院引进犬源。
2017年,赵鹏主导设计的警犬实训基地破土动工。从犬舍设计到训练场规划,从饲喂管理到实训流程,他全程参与每个细节。
学生从“不敢摸”到“拼命救” 拥有了担当的品质
“警犬技术专业可不轻松,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和粪便、狗毛、寄生虫打交道。”赵鹏初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见到狗两眼放光,对狗的喜爱之情难以抑制。而有的学生,牵起警犬后,则是一脸的胆怯或嫌弃,摸也不敢摸。
“对于没怎么接触过狗的孩子来说也是正常。”赵鹏作为老师,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培养责任心。
他创新构建“阶梯递进”式教学模式:大一夯实专业课理论基础、大二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提升专业素养,大三强化人犬配合增加实训课程,大四参与实战岗位实践。
他要求学生们从入学开始,还没有分配到警犬时,每天下课就要去犬舍,不仅要打扫卫生、清理粪便,还要学习观察排泄物情况,分析犬的健康状态。在犬出现健康问题时,学生要在院兽医指导监督下学会对简单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照顾警犬会遇到各类琐碎的事情,但这能够帮学生们养成责任心、细心和耐心。”赵鹏说,无论在任何公安岗位,这几样品质都是一名优秀民警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起初,有些学生会偷懒,需要在老师督促下才能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可随着与警犬接触越来越多,学生们的责任心逐渐增强,开始主动照顾警犬,不再顾及干净的衣服沾满狗毛,白皙的脸蛋晒得黢黑。
记得有一次,警院里一只警犬误吞了东西,压迫了呼吸道,几名学生轮流用海姆立克法急救,见没有效果,又掰开它的嘴就把手伸进去掏,警犬因为不适开始有扯咬动作,学生的手臂被警犬锋利的牙齿划出了道道血痕,依旧没有放弃。“当时还有个女生,一点也不怕,也不嫌弃警犬满嘴的呕吐物,一心实施抢救,如今想起来也很感动,觉得他们长大了。”赵鹏说。
截至2024年,他带领的警犬技术专业已培养7届400余名毕业生。其中,有一等功获得者,有市局“最美警察·杰出青年卫士”获评者,学生们用实力打造了北京警察学院警犬技术专业的品牌价值。2024年,在第六届全国警犬技术比赛中,北京代表队最终勇夺团体冠军,6名选手中4人是他培养的毕业生。
从教师成为副教授 技术研发解决一线实战痛点
2024年,赵鹏主持申报新增警犬技术本科成功获批,如今,他正带领一支涵盖博士、硕士和高级职教官的“复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奋战在警犬技术教学的一线。
赵鹏不仅仅将精力放在公安教育工作中,同时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一线工作的老民警,他一直关注着一线警犬的实战难题。
“公交总队警犬从数量、使用频率上都很高,几乎每个地铁站都能见到警犬的影子。但执勤点往往不具备警犬休息条件。”赵鹏在一次调研时了解到这个一线难题。
警犬在执勤间隙,只能在公共区域休息,即便有防雨布,下雨也难免会被淋湿,夏天暴晒、冬天受冻,既不卫生也不安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赵鹏决定研发一款适用于一线的犬舱。历时24个月,经过37次方案修改、116组对比实验,终于研发出一款“智能化静音型犬舱”。这款移动犬舱能够耐寒-40℃、降噪75%,为保证警犬健康还有断电自动通风功能,集恒温控制、自动喂食、环境监测于一体,还可以自由调节大小,快速部署在交通枢纽、繁华街区等无法建造固定犬舍的地点,为警犬提供了一个宁静、温馨的休息环境。
2024年,首批300余台犬舱已配置在北京公安一线,训导员激动地说:“现在警犬执勤后能立即进入‘移动家园’,工作状态明显提升了!”这项成果不仅获得国家专利,更在2024年全国公安装备博览会上引发关注。
赵鹏的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教材和教案见证着他的育人初心。他将16年工作经验总结、梳理,撰写了26万字的《警犬实训教程》,收录了300多个实战案例,成为学院警犬训导员的“工具书”;2024年,他被中国刑警学院警犬技术学院聘为“警犬训练和使用专家”;2025年,作为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本科)统编教材《警犬训练学》的副主编,正在进行着教材的修订工作。
打造辐射全国的警犬技术云端学堂、参与建设全国公安院校警犬技术专业联盟……如今,赵鹏的目光已望向更远的未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贺梦禹
校对/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