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时|正义的一环:西班牙国际纵队中的中国志愿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2 08:53

谢唯进(左)在国际纵队

袁熙坤创作的雕塑

谢唯进交给国际纵队的锦旗

陈阿根(前排左二)在圣佩德罗集中营

这是一段几乎被湮灭的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历史,直到今天,被重新发现才只有其中不到20个人的事迹,其他大部分人的故事已经难以找寻——他们就是上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中参加国际纵队的中国志愿者。

8月26日,北京金台艺术馆,一个雕塑和一个展览,为我们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志愿者及国际友人鲜为人知的历史。

揭幕作品袁熙坤群雕“西班牙国际纵队战士”上,既有我们熟悉的白求恩大夫,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中国志愿者谢唯进。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参与者,他们既在西班牙的大地上一起面对硝烟,也在中国的战场上一起抗击日寇。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为了反对法西斯,全世界不分地域、不分国别的正义和平人士联合起来。

而谢唯进正是保存中国志愿者相关资料的重要人物。

据出席活动的谢唯进亲属、86岁的谢征雪介绍,上世纪70年代后期,谢唯进病重期间,曾经交给他一本相册,由此他看到了西班牙战场上令人震撼的中国志愿者的壮举。特别值得纪念的是,谢唯进拍摄这些照片的相机,来自于周恩来的馈赠。谢唯进早年参加赴法勤工俭学,认识了周恩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反法西斯的西班牙内战爆发,共产国际向全世界发出“援救西班牙”的号召,谢唯进受共产国际和海外中共党组织委派,化名林济时,辗转赴西班牙参战。这部莱卡相机就一直陪伴着他。

展览中,我还看到了毛泽东1937年写给西班牙人民的信,上面写道:“这个战争,不只是为了西班牙民族的生命,也是为了全世界……”我还看到了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联合赠送 的锦旗,上书“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

这面锦旗也是从中国国内辗转送到西班牙,由谢唯进交给国际纵队的。此后,又由谢唯进长期保存,直到晚年,才和周恩来赠送的莱卡相机等珍贵文物和资料、照片等一起,捐赠给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令我不胜唏嘘的是,虽然近年来经过邹宁远、倪慧如等学者多方奔走、寻找、挖掘、整理,搜寻到十几位中国志愿者的情况,但这些资料还有很多是不完整的。

例如,刘华封,中国山东籍旅法华侨,1936年10月,他从法国里昂到达西班牙,被编入国际纵队第14旅。他参战受伤后转任护士,从国际纵队撤出后去向不明。

还有阎家治,蒙古族人,1916年作为劳工到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36年10月27日从巴黎到达西班牙加入国际纵队,被编入第11旅骑兵队,同年11月6日参加马德里保卫战时受伤,伤愈后立即投入战斗。在马德里北方的埃尔帕多再次负伤,伤愈后于1937年8月调到第14旅马奥拉医院工作,并于1938年下半年调到14旅的比克医院。但在国际纵队撤退时,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上海籍的陈阿根加入的是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省的矿工营,1937年10月21日在米耶雷斯被俘,关押在桑坦德监狱。此后,他被多次移送,辗转于圣佩德罗前修道院、贝尔奇特、瓦伦西亚惩戒营、米兰达集中营等,被强制监禁和服苦役,后经多方营救获释,此后下落不明。

这个展览还使我认识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全世界正义和平人士的联结比我想象的更深,而中国人参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程度也比我想象的更加紧密。近年来,中国的历史学者还致力于“打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华人劳工历史。与这些华人劳工不同,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志愿者,大都直接参与了前线作战,并且立下了卓越战功,在远离祖国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展现出中国人的军事天赋与超人勇气。

谢唯进加入国际纵队后,被编入第11旅第4支队做机枪射手,在东线大反攻中负重伤,伤愈后又转入炮兵分队任政委。

曾在法国里昂当电器工人的李丰宁,加入国际纵队后被编入第13旅,曾在科尔多瓦、马拉加作战,直到1936年12月在特鲁埃尔作战中负伤。

来自浙江青田的旅法华侨杨春荣是最后一位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志愿者,抵达西班牙时已经46岁。他作为步兵参加了埃布罗河战役,并曾在蒂韦尼斯、托尔托萨和安波斯塔作战,直到头、肋骨、肺部等多处受伤,被送入比克医院就医。

广东台山籍的旅美华侨陈文饶,1933年加入美国共产党,曾担任“反帝联盟”的财务秘书。1937年6月30日,他翻越比利牛斯山抵达西班牙,次日即到国际纵队总部报到,被编入第15旅24支队。他在内尔奇特战斗中负伤,伤愈后再次投入战斗。1938年4月3日,他在保卫巴塞罗那的甘德萨战斗中牺牲,年仅24岁,成为1万余名英勇献身的国际主义战士中的一员。

据统计,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共有来自全世界54个国家的4万多名志愿者组建了国际纵队,其中,大约有100多名中国志愿者,而到目前被搜寻到相关事迹的中国志愿者不足20人。

到了西班牙内战后期,一部分中国志愿者随同国际纵队撤退到法国边境,被拘禁在集中营长达9个多月。他们在集中营坚持战斗,与各国战友一起秘密创办报纸杂志、组织纪念活动,与看押者进行反饥饿、反虐待、反迫害斗争。后经多方营救,有8名中国志愿者胜利归国,投身于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战争虽隔山海,正义却无国界。”著名雕塑家、金台艺术馆馆长袁熙坤一直进行着“援华国际友人”系列雕塑的创作,并已完成斯诺、陈纳德、路易·艾黎、大卫·柯鲁克、马海德、斯特朗等国际友人的雕塑。群雕“西班牙国际纵队战士”从新的角度丰富了这个系列。袁熙坤表示,“我要用艺术作品与历史文献搭建起桥梁,让那段浴血岁月里的勇气、情谊与信念,通过雕塑的力量真正‘活’在当下,永远不被遗忘。”

活动当天,还首次向公众展出了袁熙坤珍藏了50余载的张大千《敦煌日记》,其中记述了张大千对日寇的谴责、对胜利的欢呼、对人民灾难的忧虑。为配合此次活动,金台国际友谊主题邮局专门发行了西班牙国际纵队战士主题纪念封。

文并供图/张钊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古都心动时|老舍 以笔为枪赴国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01
艺评|文学老兵的异类童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汪曾祺难忘的草炉烧饼 到底有啥附加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7
晋江会馆 永兴寺 厂甸小学 藏着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6
万安公墓里追忆抗战名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5
观北大“烽火传薪”专题展 回望北大抗战时期的文脉与担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9
艺评 | 咔嚓声的残酷合谋 抗日叙事的新维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8
艺评 | 范译贡氏《艺术的故事》前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