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时代,“七天无理由退货”已成一种常态。然而,当消费者购买了演出、展览、演唱会等门票时,却可能面临一道难以逾越的退票鸿沟。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指出,演唱会相关投诉量在上半年持续增长,其中涉及退票诉求的比例高达90%。
国内演出市场持续高歌猛进。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25年7月,全国演出市场总票房为34.23亿,其中演唱会占比高于九成,票房为29.41亿。对比2024年7月22.19亿元的成绩,几乎是翻了近六成。这表明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旺盛,各类演出活动满足了这种需求。但部分演出活动却出现了“退票难”“退票贵”,给消费者造成困扰。
比如,有消费者购票后发现孩子可以免票,想退掉亲子票,单独购买成人票,却发现平台没有退款选项;有消费者因为家中老人突然去世,按要求提供了相关证明材料,依然遭遇不支持退款。无论消费者买错票种还是选错日期,或是临时有事,售票平台均拒绝退票退款。消费者不仅面临经济损失,情绪上也可能深受影响。
目前,不仅演出行业退票规则体系较为混乱,演唱会门票多设退票机制,但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扣20%—30%手续费,而展览会、话剧歌剧、音乐会等门票,则常直接标注不支持退换。而且,消费者维权时也会遭遇类似于“同案不同判”的情况,有的法院支持消费者对演出门票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诉求,有的法院则不支持。
即便是同一个明星演唱会,有的城市支持24小时或48小时无条件退款,但在另外一些城市不支持退票。这种混乱的退票规则体系给消费者带来诸多困扰,实际上也损害了售票平台、演出单位乃至演出明星的形象。当消费者遭遇某次“退票难”,可能对演出消费望而生畏,不愿“在同一条河里再翻船”,最终也会造成演出市场的损失。
因此,当务之急是统一、细化演出市场的退票规则。2023年,文旅部与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要求“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设定合理的梯次退票收费标准,保障购票人的正当退票权利”。但一些售票平台未能严格执行这一要求,消费者退票难、退票贵的情况依然存在。
有必要统一要求演唱会、展览、话剧歌剧、音乐会等演出门票都建立完善的退票规则,既要设置合理的免费退票“冷静期”,也要针对梯次退票收费标准出台具体指导意见,这样的规则还应该适用法院裁决。从售票平台到演出单位,从监管部门到司法机关,都应该用统一、细化的退票规则,来规范市场并平衡各方利益。
同时,还应该推动演出行业重塑自信。演出市场之所以出现“退票难”“退票贵”,根本原因是演出单位和售票平台,担心退票之后无法二次销售,或者因二次销售导致票价打折,担心自身利益受损。这是缺乏自信的体现。从演出市场总体票房成绩来看,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只要是高质量、高人气的演出活动,退票并不愁二次销售。
从售票平台到演出单位,尽可能多考虑消费者利益,对做大演出市场“蛋糕”大有助益。反之,如果在退票环节有意设置各种障碍,无异于给喜欢看演出的消费者泼冷水。近年来,民航、铁路等系统均出台了相对成熟、合理的退票规则,助推行业健康发展,反观演出市场,在退票环节不能再混乱下去了,亟待从行政到司法出台统一、完善的规则,全面规范退票行为,依法保障消费者权益。
另外,演出门票转让或二次交易渠道也要建立起来,最大限度封堵“黄牛”倒票牟利的空间。
文/冯海宁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