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阵容重返《死无葬身之地》 舞台依然是安身立命之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4 15:24

从1997年初探的锐利,到2005年深掘的凝重,直至2014年典藏的淬炼,一出《死无葬身之地》,中国国家话剧院曾数次复排、重排,在2025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这部萨特的反战经典将再登舞台,9月2日至7日,在纪念日前后的重要节点,该剧将登陆国家话剧院剧场,向始终追求永不妥协自由意志与和平世界的人们献上诚挚礼赞。

院长田沁鑫表示,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是萨特充满哲学锐度的文本,查明哲导演带领团队探索戏剧的思想承载力,同时以剧院艺术家和青年演员的共同演绎激活经典,使“境遇”中的生死抉择穿越时空,表现特殊情况下人的应激反应和人性的选择,国家话剧院也以历史纪念、艺术创作与人文倡导彰显文化担当。

焕新阵容共赴经典

《死无葬身之地》讲述了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夕,五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因战斗失败被俘,关进了阁楼;在绝望和仇恨的煎熬中,他们没有秘密可守,面临的只有白白经受恐惧、折磨和死亡。楼下,同样处于战争与个人命运绝望之中的“法兰西民团组织”法西斯分子们的拷打酷刑开始了。就在此时,唯一逃脱的游击队长被当作身份不明的人抓了进来;而他肩负着通知战友们改变作战计划、免遭歼灭的使命。原本“无秘可守”的被俘者们,因突然变为“有秘要守”而陷入更大的困境。绝望与希望绞杀,每个人都必须做出严酷的绝地选择……

自1997年首演,跨越28年时光,导演查明哲陪伴国家话剧院三代艺术家淬炼经典,而每一次重排,又不仅仅是在复刻萨特名剧,排练场中的每一次战栗、每一声嘶吼、每一秒凝固,炙烤的不只是舞台上的游击队员,更是每一个演员、每一位观众。此次国家话剧院集合海清、邢佳栋、查文浩、章劼、徐卫、褚栓忠等人,以焕新阵容共赴经典。

楼上是炼狱,楼下是地狱

排练中,导演查明哲手握1997年首次排练所使用、记满笔记的剧本,他表示,这是一次“岁月穿梭,如梦似幻”的再创作体验。四度执导该剧,他为了更加快速地调动演员的感官体验,他甚至提出了“黑灯排练法”,让演员感受真实环境对于心理带来的压迫,共享一种恐惧与黑暗。在他看来,这部戏展示了在悬崖上,一群生灵在腥风血雨中,向千仞绝顶攀爬,向万丈深渊跳跃。“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面对枪炮刑具还是宴席酒具,穿透萨特冰冷的哲学框架,再次触摸并放大其中深沉的人道主义内核,这也是此次重返萨特的意义。”

据悉,2025版《死无葬身之地》有着对戏剧空间的新尝试——“楼上是炼狱,楼下是地狱”,炼狱、阁楼中,游击队员在精神煎熬中自我审判,弗朗索瓦的恐惧、吕茜的撕裂在此发酵;地狱、审讯室中朗德里约们的暴行与怯懦在此暴露。而打通双狱的关键,是全新启用的粗粝纱幕材质,墙壁肌理被刻意保留粗粝质感,灯光投射时形成斑驳阴影,纱幕透光特性使上下空间光影流动——楼下刑讯的红光渗入阁楼,楼上挣扎的剪影投下地狱,形成打通两个空间的重要互文隐喻。

排练场也搭建起了临时的二层空间,通过海清、邢佳栋、查文浩等人的片段展示,直面萨特所提出的抉择命题以及人性深渊。出演其中层次充沛又内心丰富的复杂角色——抵抗运动队员吕茜的便是海清,挑战这个正义受到打击,忠诚受到挑战,纯洁受到玷污,自尊被激发出来了的压抑角色,海清哪怕后背面对观众时也带着戏,虽只是代用服装,上面的血迹却清晰可见,单薄的身体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将成为“英雄”还是成为“懦夫”的瞬间抉择题抛给观众。

从启蒙之作蜕变

对于这部与自己渊源颇深的作品,海清回忆道:“1997年,来到北京上大学后看的第一部话剧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这部戏可以说是我的戏剧启蒙,当时观看时有许多疑问与不解,时隔28年后,我塑造吕茜这个人物,我彻底敞开心扉与这个人物对话,慢慢的、小心的、深情的进入这个人物内核,不断清扫人物理解盲区,试图以一个真诚的、但牢牢把握人物表达的吕茜出现在大家面前。”

海清表示:“吕茜的人物跨度极具戏剧张力,从‘眼里只有爱情光芒’的少女蜕变为‘以沉默为武器’的战士,其转变核心并非英雄主义的突然觉醒,而是人性深处对自我尊严的坚守的不断加强。”当她裹上索比埃的大衣时,是在用最后的体温守护人性的余烬,尊严不是天生的,是人在绝境中选择的结果。创排至今,谈及在角色创作中不断攀爬,令海清印象深刻的是,导演查明哲不断要求她剥离表面的情感渲染,比如关心和慈爱,突出展现吕茜在亲手结束弟弟生命时,内心撕裂般的痛苦与冰冷的理性抉择之间的残酷张力,这是一种极端情境下“自由选择”的悖论,人物内心充满巨大的复杂性。

 摒弃排练场高谈阔论

邢佳栋继《纪念碑》后再度与查明哲导演合作,中间更跨越了将近二十五年,剧中卡诺里,这个希腊裔的法国抵抗运动战士,一个在萨特笔下于绝境中拷问生命意义的灵魂,正等待着他去具象化。他不是在保卫故土希腊,也不是在保卫收留他的法兰西,他是在保卫一种“人该有的样子”,一种不能被酷刑和死亡碾碎的尊严。在卡诺里身上,邢佳栋展现了血性的另一种形态——内敛如沉铁,深藏于骨髓。他很少在排练场高谈阔论“表演方法”或“角色理解”,更多时候是沉浸其中,反复咀嚼着萨特笔下这个异乡人的生存逻辑。对他来说,卡诺里的尊严,并非彰显于声嘶力竭的呐喊,而在于当毁灭的巨轮碾压而至时,依然选择像“人”一样去思考、去感受、去抵抗。谈及角色,邢佳栋表示:“卡诺里是一位狱中哲学家,他提醒同伴‘手段无关紧要’,因为萨特强调行动的本质在于选择本身。”剧中卡诺里提出假招供求生,邢佳栋表示:“他像冷静的棋手,在可能与不可能间寻找缝隙。石灰墙上最后的‘V’字,是他对‘存在先于本质’的终极诠释。”

此次在剧中身兼导演、演员的查文浩,1997年只有7岁的他以“声音出演”了《死无葬身之地》,承担了全剧序曲结束后游击队员被捕,那个大火中的小女孩喊救命的画外音。28年过去了,此次他将饰演昂利。“一个人不能像老鼠般死去!”查文浩用昂利的名言点出其悲剧内核:“他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无意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观演|国话重排萨特经典剧作《死无葬身之地》 将于9月初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1
田沁鑫:海清是有艺术追求的青年艺术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0
国家话剧院8部力作回望弦歌不辍的烽火岁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27
文学|《三十岁的女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间喜剧》作品
我思 2022-08-06
赏读|兰波诗歌集:孤儿的新年礼物
我思Cogito 2021-12-21
林风眠逝世三十周年之问:魂归海上,是先生之愿吗
澎湃新闻 2021-08-12
查氏父子:一个偏“残酷”,一个爱“温暖”
北京晚报 2021-04-13
纪念萨特逝世40周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萨特文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6-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