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22日,第十六届北京青年相声节于北京文联老舍剧场举行了6场决赛。本届相声节首次开通了大学生相声赛道,并于21日下午举行了大学生专场相声决赛。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赛场采访时发现:高校参赛选手有借着相声嘲讽时下年轻人演戏三分钟热度的;有将校园生活趣事创作成相声包袱的;也有从历史典故里汲取养分古为今用的。他们尝试着用N种方式让传统相声焕发青春光彩,反映时下年轻人的心声。
创新:传统技法与快节奏喜剧结合
在当天的决赛现场,来自中央戏剧学院曲艺创作表演班的选手刘神,与搭档兰天铄一起表演了相声《试演》。这一参赛节目对时下一些年轻演员演戏三分钟热度,没有坚持下去的恒心进行了嘲讽。
“我们是从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战争题材中汲取创作灵感。借助节目反映过去的人有多么艰苦,现在的人有多么享福,然而有的人却活在福中不知福这一社会现象。”刘神说道。
谈及自己的相声学艺经历,刘神称他此前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学了几年。毕业后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曲艺相声专业。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先生在课堂上教他们创新演新,即在学会传统相声节目的基础上,要不断地创新,把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状态搬到舞台上来。
“传统相声节奏比较慢,时下流行的脱口秀、漫才喜剧则比较明快。为此,我们新创作的相声节目将传统技法与时下的快节奏相结合,再通过舞台上两人默契的表演来吸引住年轻观众。”刘神说道,他还表示,借助学院在表演教学上的优势,相声专业也会在日常学习中注重表演和角色的塑造,对于自己的相声表演有很大的助力。
关注:将作品投向校园生活趣事
采访中,北青报记者关注到舞台上两位稚嫩的身影。他们身着大红色T恤短袖,白色长裤,面容清秀,看起来如高中生模样。他们是来自辽宁科技大学的选手李渊铭、高铮。“我们穿这一身清新亮眼的衣服,就是区别于传统相声大褂,从外向内,将校园青春活力带到舞台上。”李渊铭说道。
他们所参赛的节目《学习难》,将校园生活趣事创作成相声包袱。比如,有对东北炎热的暑夏睡不着觉时与舍友卧谈天下事的描述;还有将校园爱情故事改成小包袱。“我们在学校里面对学习压力也有犯懒犯困的时候,将这些写进作品里,更能贴近时下大学生的生活。”李渊铭如是说。
李渊铭的搭档高铮谈及与相声的结缘时称,他在河北出生长大,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喜欢听马三立先生的相声。高考时,他报考了辽宁科技大学曲艺表演专业,这是我国首个曲艺本科专业。高铮在学校里系统学习了曲艺概论、相声表演、评书艺术、小品表演、快板、戏曲身段等课程知识。他希望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多一些舞台实践,在不断地表演与创作中总结经验。
尝试:校园开放麦演出让相声更接地气
与高铮不同的是,熊号堃与高鸿宇这对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选手则完全是工科男,他们一位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另一位学飞行器设计专业。这样的高科技专业背景出身,又是如何走上相声创演之路呢?熊号堃称,他最初学过播音主持,在中学阶段经常去参加学校的一些艺术节活动,在这期间培养了对相声的兴趣。后来考上北航,加入了该校天笑曲艺团,开始了在校园里的相声表演。
高鸿宇则表示,在天笑曲艺团里,他们会有意识地去收集一些日常生活当中听到的小笑话,作为相声创作素材。同时也会将所学专业课程里的一些元素糅合进去,用观众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曲艺团现有40多名成员,每周会开展一次周中快板局和一次大师课。上个学期我们还有幸邀请了姜昆、戴志诚等相声表演艺术家来到校园演出。”高鸿宇称,他们还经常跟北大、矿大、央财等校曲艺社团交流切磋,举办联合专场演出,参与观众多达四五百人。在他看来,曲艺相声在北京的高校普及率还是蛮高的,很受师生们欢迎。
此次参加北京青年相声节,高鸿宇带来了他们根据历史典故创作的《鸿门宴》节目。“创作之前,我们在学习董建春、李丁的作品。在这部作品里借鉴了他们的一些演出风格,尤其是参照了他们的《赤壁小话》节目,然后将自己学到的相声技巧融入鸿门宴这一历史典故的创作中。”高鸿宇坦言道。
天笑曲艺团指导老师、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员李春熠当天观看了熊号堃与高鸿宇表演的《鸿门宴》后评价道,这个节目最早是在2023年登台表演的,后来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用一个二次元玩偶来饰演刘邦,相对于以往校园演出更有创意。“通过几次排演、修改,能在决赛舞台上大放异彩,我觉得很欣慰。”
他还表示,天笑曲艺团在去年加入了相声校园开放麦的演出。没有了剧场舞台的限制,观众们席地而坐,演员们站在平地上,在人群中演出,让相声更接地气。他们将脱口秀和漫才喜剧等加入到开放麦演出里头,让演出形式更加多样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对此他希望在下学期固定开展相声校园开放麦节目。
开设初衷:大学生对相声的热爱越来越浓郁
作为本届北京青年相声节的主办方,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李伟建谈及首次开设大学生赛道时表示,去年底他到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辅导曲艺相声课程时,他发现大学生对于曲艺相声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越来越浓郁,参与校园演出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向我提议,能否在北京青年相声节里专门为大学生开辟一个赛道,让他们有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后来我们曲协开研讨会时,我就征求大家意见,北京青年相声节如今在国内已经很有品牌了,应该将更多的大学生相声爱好者吸纳进来,在舞台赛场上交流切磋,互相进步。最终我的这一提议通过了。”李伟建说道。
他还透露,本届相声节首开大学生相声赛道以后,随即引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学生寄送的报名视频,最终组委会决定在相声节6场决赛中,为大学生选手提供1场专场决赛,8个节目同台竞技,尽显校园青春风采。
李伟建还表示,与社会上专业的曲艺相声创作不一样,校园曲艺在文本创作方面更关注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比如他们在校园里的喜怒哀乐,在食堂、宿舍里发生的一些故事,还有对自己的理想及就业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少年时代的回忆。题材非常丰富、曲艺样式也很多,不光有相声,还有快板。“为此我们在想,将来曲协的其他活动也能够把校园曲艺吸纳进来,由此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观看。”
未来计划:北京曲协将推出小剧场青创计划
在大学生的相声表演技巧方面,李伟建发现,他们思路活,眼界宽。将时下年轻人喜欢的脱口秀、漫才新喜剧融入相声表演中;对于当下的一些热点话题也能够迅速地捕捉到,反映到作品当中去,而且很鲜活,没有那么多的铺垫,节奏明显加快。“这些其实对于传统曲艺来说都有借鉴的价值,因为传统艺术对于当代的表达,必须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对此,北京曲协还将在9月底推出小剧场青创计划,将相声小剧场与脱口秀等新喜剧样态结合起来,包括素描喜剧都容纳进来,让曲艺创演内容更丰富一些。
谈及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纷纷开设曲艺表演本科班,李伟建认为,这是培养曲艺演员的一条专业路径。他从2022年开始,就在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曲艺表演本科班。他编写了《曲艺概论》《曲艺表演》《曲艺鉴赏》三本教材。目前教材还在不断地修正和补充当中。他相信这一批曲艺专业学生毕业以后,会将所学知识融入曲艺创作中,尤其对艺术元素的融合表达会很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郭佳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