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朝阳区获悉,第五届PDC国际教育大会近期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举行。目前,PDC理念已深度落地中国29个省市的400余所学校,并在全球10国构建起“项目即学习”的实践共同体。此次大会对PDC——这一中国自主研发并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教育创新成果的十年探索经历进行了总结。
回溯2015年,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率先提出PDC教育理念,开创性地倡导“让项目驱动学习,让孩子成为生活的创造者”。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老师从讲台前走到了学生身后,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场”。2017年,呼家楼中心小学发起成立PDC国际教育联盟。从最初的探索到全球联动,联盟迅速汇聚美国、加拿大、芬兰等10个国家及国内29个省市的教育力量,辐射400余所学校。以此为纽带,2018至2024年间,四届PDC国际教育大会相继召开,芬兰、日本、英国等国的学者与中国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未来人才核心素养与育人方式变革展开深度对话,让这一中国理念逐步走向世界教育舞台。
PDC的生命力,源于其“点燃成长”的教育内核。P(Project 项目)、D(Driven 驱动)、C(Creation 生成)三位一体的架构,重构了学习的逻辑:孩子不再困于课本,而是走进生活;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索;不再止步于答案,而是学会提问。
PDC教育理念提出者、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介绍说,“PDC用真实问题点燃孩子眼中的光,在一个个真实的生活问题中,训练孩子批判性思维、成长性思维,唤醒孩子创造力。”
在“社区温度”项目中,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访街道、访谈居民,最终绘制的温度地图不仅串联起课堂与城市,更让社会观察能力自然生长;“低碳生活”研究里,小小设计师用废旧纸盒搭建未来之家,在动手实践中悄然建立环保认知。这些真实场景中的探索,正是PDC “在做中学”的生动注脚—— 让思维的种子在现实土壤中扎根,让改变世界的愿望在实践中萌芽。
这并非简单的活动叠加,而是一套完整的成长生态。PDC通过项目实践,教会孩子发现问题、合作分享、表达主张、承担责任,重点培养孩子6大成长素养: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提问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参与能力、情绪养成能力、创造价值能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