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风险复杂化叠加的背景下,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高标准编制恢复重建方案,系统谋划住房重建、基础设施修复和乡村振兴任务,科学布局村庄和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平急两用”功能建设,适度提高山区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我们就一定能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日前到怀柔区检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抢险救灾一线工作人员。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锚定“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群众加快推进各项重建任务,尽快恢复受灾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努力建设更加安全幸福的美好家园。
今年7月,北京发生连日极端强降雨天气,给密云、怀柔、延庆、平谷等山区造成重大灾害。当前,北京正全力保障好受灾群众生活,分类施策做好群众安置,深入细致开展伤亡人员家属优抚等工作,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随着各地损毁基础设施抢修进度不断加快,公共服务场所受损情况评估紧张进行,受灾损失统计和保险理赔抓紧落实,对因灾停工项目、停产企业的政策帮扶相继到位,乡村民宿、景点景区正稳妥有序恢复,基础设施修复、家园重建、产业恢复等重建任务也同步启动。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任性”气候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暴雨、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不仅威胁着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冲击。因此,建设韧性城市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一座具有韧性的城市,能够在面对气候灾害时,凭借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并迅速从灾害中恢复过来。
北京是全国首个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早在2021年就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和社会韧性四个维度明确了78类任务分工。去年,《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出台,提出到2035年,建成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从遵循“让”“防”“避”的原则,优化城市“硬件”空间布局,到逐年推进建设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分布式、并联式新模式,提升城市生命线整体韧性水平;从在全国率先形成市、区两级自然灾害单灾种和综合风险评估成果,到强化城市“软件”中政府、社会、公众的认知及应对冲击的意识能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多元融合,北京围绕韧性城市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气候变化等带来地球生态的一系列改变,大大增加了自然灾害发生的种类和强度。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工作极为复杂,涉及方方面面。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空间范围上涵盖城市、社区、山区等,不仅包括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还包含经济、社会、政策、技术、生态等软件建设,覆盖灾前、灾中、灾后等各个阶段。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城市安全运行的长板,另一方面要加快补齐抗风险能力和应急响应效率方面暴露出的短板。
北京此次提出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围绕恢复提升目标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明确要全面提升山区防洪减灾能力,加强跨区域雨情水情联合分析,进一步提高预测预报预警能力,立足流域整体系统规划建设防洪排水体系,探索构建智慧灾情监测和应急管理系统,提升风险早期识别、动态监测和精准治理能力,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科学理性之举。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市风险复杂化叠加的背景下,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是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高标准编制恢复重建方案,系统谋划住房重建、基础设施修复和乡村振兴任务,科学布局村庄和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平急两用”功能建设,适度提高山区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我们就一定能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