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高度”,是标尺更是对儿童的尊重
光明日报 2024-11-26 11:1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发布《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4)》。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3个城市进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范围,覆盖31个省区市,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注重从“1米高度”视角制定实施社会政策、健全完善公共服务。

“1米高度看城市”,是“蹲下来看孩子”的人文关怀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具象体现。它意味着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深度回应儿童需求,保障儿童平等地享受城市资源。一座城市对儿童的关怀、尊重与温暖,也推动城市环境更加安全、包容、有趣。

坚持儿童友好理念,将其融入城市肌理,已成为不少城市的共识,并付诸众多创新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比如,深圳儿童公园园内游乐设施依儿童身高、体重与运动能力定制,小型滑梯坡度适宜,秋千座椅高度与摆动幅度恰到好处,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与体验,让孩子们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尽情玩耍,感受快乐与自由。再比如,上海徐汇滨江儿童运动专区聚焦儿童体育锻炼与健康成长,篮球架、足球门等体育设施的设计高度与尺寸均经过精准调整,社区儿童步道铺设柔软材料,沿途休息驿站提供饮水设施与游乐小道具,完美打造了一个尊重孩子的玩乐世界。又比如,青岛在沿海的沙滩景区设立“1米瞭望台”,台阶高度、扶手位置等依据儿童身高设计,孩子们可以安全登上瞭望台观赏海景,以细腻的关爱托举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从儿童心理发展层面看,城市“1米高度”的存在意义深远。儿童时期是认知、情感与社交能力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在遵循“1米高度”理念的城市环境里,儿童感受到尊重与关注,自我效能感得以提升。当“1米高度”的各种设施和服务呈现在儿童身边,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我可以”的信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探索欲,让他们在熟悉且适宜自己身高的环境中建立安全感。比如,可以轻松使用公园饮水设施、图书馆桌椅,他们会认为自己可独立应对生活,进而增强自主意识。在儿童科普乐园操作仪器、观察模型,不断提问求解,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激发。此外,城市“1米高度”还为儿童创造了更丰富的社交机会。在社区儿童活动区、儿童友好公园,儿童与同龄人玩耍合作,学会倾听表达、理解包容,社交与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这有助于他们积极面对外界挑战,塑造乐观性格与良好人际关系,为其未来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1米高度”所丈量出的,是城市对儿童的尊重,是社会对未来的担当厚度。当前,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给予儿童更充分的尊重和更细致的呵护,还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间。这需要社会各主体协同努力,更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让“1米高度”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线。具体来说,在教育领域,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创新,推动“1米高度”教育进课堂,通过课程设计、校园活动等方式,培养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参与城市建设的责任感。比如,开展“我是城市小设计师”活动,鼓励儿童提出自己对城市“1米高度”设施和空间的创意想法,并组织实施部分可行的方案,从小培养儿童的主人翁意识与创新思维。在社会参与方面,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投身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汇聚多方力量支持儿童友好项目的开展。又如,组织各类儿童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定期举办儿童文化节,丰富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志愿服务的形式为儿童提供陪伴、辅导和帮助,给予儿童更多关爱与支持等。此外,加强家庭与学校、社区的联动,提高家长对“1米高度”理念的认识和支持,共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儿童成长支持网络。

城市“1米高度”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愿“1米视角”在城市更多些,并向广袤乡村地区延伸,积极推进适儿化改造,共同托举儿童美好生活,共同勾勒城市美好未来。

文/刘丽丽(一线幼儿教师)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