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成绩,既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力量”,“将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精神”。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发展体育事业、建设体育强国,不仅关乎个人体魄的强健、民族精神的塑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体育运动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独特文化存在形态,体现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和追求进步、崇尚法治、公平竞争的价值理念,具有塑造民族体魄、磨砺民族意志的作用。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热爱体育的民族,培育和创造了大量体育形式。早在西周时期周王官学的六艺中,“射”“御”两项即是中国古代的代表性体育活动。此后,蹴鞠、马球、捶丸、投壶、太极拳等各类体育活动层出不穷,映射出中华民族热爱生活、富有活力、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浩如烟海的中华史料典籍中,体育文化也无处不在。例如,孔子就曾以射箭为喻谈人之品性:“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需要建立在“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恩格斯对资本逻辑下被工厂制度统摄的人的处境的描述:“他们没有机会锻炼身体,发展肌肉的力量,增进肌肉纤维的弹性和强度,而且从小就被剥夺了在新鲜空气里活动的机会。”
中国共产党历来将民众的身体素质、精神意志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1917年,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力陈“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呼吁从形体到精神全面塑造新国民。1949年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8条即规定“提倡国民体育”。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体育运动“是一个国家经济、文明的表现”,以“提高水平,为国争光”的题词勉励中国体育走向世界。在中国体育事业由弱向强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呈现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在提升民族体质、强化民族团结、提振民族精神、增进民族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党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体育赛事规模扩大,体育外交日趋活跃,体育经济潜力释放,体育科技不断进步,体育人才持续涌现,全民健身成为热潮,广大人民群众多元丰富的体育文化需求得到切实满足,展现出昂扬向上的民族气质。
二
体育是国民健康程度的标尺,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成体育强国列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回望历史,体育梦与强国梦相互交织,强国建设为发展体育事业提供现实依托;面向未来,建设体育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动力。
一方面,体育是国力的标识,推进现代化的实践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现实依托。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刊登了介绍第四届奥运会的相关内容,并发出“奥运三问”:“中国何时能够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何时能够得到奥运金牌?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这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时代,无异于“痴人说梦”。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上首次出现了中国运动员的身影,但孤身出征的刘长春却因饥饿导致体力不支而中途放弃。1984年,许海峰射落奥运第一金,那时的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展现出喜人变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中国代表团位列金牌榜榜首。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给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2024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上创造了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佳参赛纪录,“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看到了中国开放包容、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锐气和底气”。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物质生活变迁所带来的社会语境更迭,构成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外观;中国体育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发展程度,恰是那一时期国家综合国力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我国能够跻身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之列,根本在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体育竞技训练提供了先进科技支撑和坚实物质保障,也为各领域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成长环境和广泛群众基础。”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等有利条件,在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坚实基础和现实依托。
另一方面,体育所具有的社会凝聚力和影响力,日益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恩格斯指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竞技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所展现出的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必胜信念,团结协作、并肩作战的宝贵品质,能够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进入新时代,随着竞技体育逐步向全民体育教育转变、发展体育事业的方向逐步向展示综合实力的复合型目标转变,体育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不断彰显,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
体育文化作为涵养道德、塑造精神的重要方面,能够直指人的心灵深处,激发大众的历史认同感与国家责任感,将个体梦想与国家梦想相联结,成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而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内涵的中华体育精神,正是优秀体育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征程上,要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昂扬新时代中国精神,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引导人们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文/冯峰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