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对滥用公众人物声音的AI应用要严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8 15:20

近日,一些短视频平台涌现了大量某知名企业家吐槽的视频。在视频中,该企业家对堵车、调休、游戏等热门话题进行了调侃和锐评,甚至还有不雅词汇穿插其间,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那些视频并非该企业家本人在发声,而是由网友利用AI软件采集该企业家原音生成的配音,但逼真的效果让不少人信以为真。(10月28日《工人日报》)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给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AI从一开始诞生,就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它的正面作用得到积极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它的一些弊端也开始显现。就以AI语音合成技术为例,只需要打开软件、动动手指,一条以假乱真的配音视频就能新鲜出炉。本来,这也属于AI应用的一种,但是如果被不当使用,乃至乱用、滥用,就会引发出很多道德与法律问题。

就以上述某知名企业家被网友利用AI软件采集原音生成配音为例,“他”对很多社会热门现象、话题的吐槽,完全是网友借助他的声音在说话,但是不明真相的听众,却以为是企业家本人在发表言论和观点。那么其中一些错误的言论和观点,就势必对企业家的个人形象和声誉带来严重损害。

从法律角度来说,自然人的声音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是自然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权益是人格权的一种。制作并上传他人AI音频的行为,无论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娱乐目的,都已构成对其人格权的侵犯。如果配音内容违法或违反公序良俗,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实际上,已经有人为此吃了官司。今年4月,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宣判了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该案中,配音师因认为自身作品被短视频平台利用AI生成语音产品,严重侵犯了自己的声音权益,将短视频平台及制作方等5家公司诉至法院,最终原告获赔经济损失25万元。

AI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趋利避害,否则就可能侵害他人权益,涉嫌违法犯罪,反过来成为AI技术正常发展的一种羁绊和阻碍。AI语音应用工具提供方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把好第一道关,强化对源头素材的把控和对生成内容的监管,完善运营规则,并在出现问题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追溯违法音频的生成源头,依法处置。

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提供网络信息内容传播平台服务的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规范生成合成内容传播活动。包括提供必要的标识功能,并提醒用户主动声明发布内容中是否包含生成合成内容等。

所以更加关键的问题,在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平台,对AI生成内容建立甄别和追踪的机制。如果发现涉嫌伪造的内容或者接到相关投诉,应当要求内容发布者及时对伪造内容进行标识,涉嫌侵权的,及时删除,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进行禁言、封号等处理。

文/苑广阔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AI生成于东来的声音?胖东来紧急声明:将追责!
证券时报网 2024-11-24
文娱赛道AI应用风生水起
上海证券报 2024-11-15
严防AI“偷声音”,也要引导技术向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9
从“一眼假”到“真假难辨”再到“深度伪造” 滥用公众人物声音 AI技术应用玩过界
工人日报 2024-10-28
滥用公众人物声音恶搞,AI技术应用“玩过界”被质疑
工人日报 2024-10-28
滥用公众人物声音恶搞 AI技术应用“玩过界”被质疑
工人日报 2024-10-28
网友“被雷军骂”?AI“克隆”已有判例 法院明确用AI生成声音需获得本人授权
扬子晚报 2024-10-11
北青快评 | 规范“AI数字人”直播带货正当其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