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疏通民生堵点,700岁老街焕新颜
新京报 2024-10-17 11:36

在环境整治过程中,东城区既关注居民个性化需求,也聚焦普遍民生堵点,并创新性地通过参与式设计方式,提升商户门面形象。

两个月前,朝阳门南小街127号院门前还被封闭绿地阻隔,既是居民又是商户的马志明尤其能感受到不便,搬大件生活用品、店里进货卸货,都得绕20多分钟的路。东城区在对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提升中为小院单开一条便道,通过局部个性化设计,让绕远路成为过去式。

近日,新京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朝阳门南、北小街了解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在环境整治过程中,东城区既关注居民个性化需求,也聚焦普遍民生堵点,并创新性地通过参与式设计方式,提升商户门面形象。

5510647250499481116.jpeg

关注个性化需求,开便道让居民不再绕路

 朝阳门南、北小街始建于元代,历经700余年,道路两侧依旧保留着传统的街巷结构,至今仍是北京老城南北交通联系和城市功能的重要承载。受街巷和城市功能影响,2001年之后这条原本狭长的“小街”逐渐变成宽马路、多车道、大绿地的空间形态。

 “小街格局‘变大’的同时,‘以车为本’的大路、封闭的绿地,使两侧公共空间愈加疏远、局促。”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主任工程师李明扬表示,车道被停车占据,步道被绿地、护栏和设施阻隔,居民、商户进出绕远成了家常便饭,而商户门前空间、居民通行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则被禁锢在狭长的通道内。

 “小街宽了,脚下的路却窄了。”马志明说出了居民和商户们最直接的感受。小街上的各种问题逐渐成为居民议事的热点话题,也是“接诉即办”的高发案件。2023年底,东城区开展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整治提升,覆盖了北起南门仓胡同西口,南至长安街的长约2.3公里路段。

 朝阳门南小街127号院原本门前是一大片封闭的绿地,有两层护栏阻隔。马志明就住在这个院子里,拥有一家“小街炒货”商铺。“我买冰箱、空调这样的大件儿,都需要师傅帮忙扛着绕行,平时进货、卸货也得开着车绕到坡道,然后人力搬进来,明明和马路隔得很近,却要花25分钟才能把货运进院内。”

如今,两米左右的宽路与院子相连,运货进店的时间从25分钟缩短至5分钟,几天前,马志明看见邻居用小推车搬回新买的四开门冰箱,他们打了个招呼,马志明对他说:“现在真方便了,以前都得‘吭哧吭哧’扛半天。”邻居也笑着说:“可不嘛,现在‘咔咔’放进推车,直接就拉进来了。”

“借着整治提升的机会,我们一起反映了这条路的问题,从意见提交到现场勘察,也就三五天的事儿,真得给政府点赞。”马志明竖起了大拇指。

 李明扬也对这个院子印象深刻:“这是为了方便居民生活和商户经营,设计团队根据居民和商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了针对性调整,在保持整体布局美观实用的前提下,单独增加了这条步道。”

5510648241554793230.jpeg

调整步道、更新管线,疏通民生堵点

令马志明惊喜的改变远不止这一处,东城区还对人行步道系统进行了整体改善。“以前下雨时便道经常积水,有的地方高低不平,走路很容易崴脚。”

针对这些问题,东城区将步道全线拉平通直,切实消除绊脚的坎台,调整了步道的垂直高差,确保门前雨水外排,并在一层商户的入口处增设了雨棚,在雨棚檐口下方地面增设了连续的线形排水沟,解决雨水回灌的问题。

同时,随着地铁五号线、六号线开通以及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南、北小街及周边地区的交通流量从以机动车为主转变为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

“为了顺应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我们将道路资源重新分配,打破传统步行带、绿化带、停车带、自行车四带空间均匀布局,增加了慢行空间,调整了有效宽度,整合形成了‘步道公园带’,进一步使有限空间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东城区城管委主任张黎介绍,整治后,朝阳门南、北小街全线的人行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均不低于3米,机动车道单车道宽度控制在3-3.5米,降低骑行与驾驶之间的相互干扰,打造安全畅通的慢行空间。

在朝阳门南小街上,除了马志明的炒货商铺之外,沿途还分布着多家餐饮、零售、便民服务等门店。从礼士胡同东口至干面胡同东口,不足470米的路段沿线分布着30余家餐饮商户。“很多顾客骑车来吃饭、买东西,由于之前缺乏停非机动车的地方,大家只能停在狭窄通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上。”马志明看到,如今小街非机动车停车空间也重新规划,乱停乱放的情况鲜少出现。

张黎告诉记者,全街已增设约1500延米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并设置蓝牙道钉、实行“入栏结算”,进一步规范非机动车停车秩序。

由于历史原因,居民院的生活污水和餐饮商户后厨污水共用一条排水管线,且餐饮商户排水量大,隔油设施老化,造成共用的管线油污较多,沿线居民和商户都排水不畅,引发居商矛盾。对此,东城区带动多部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新设计管线,更新全线管道,实现居商分流,疏通了民生堵点。

“原来这里一到饭点儿就开始返脏水,臭味难闻,冬天还结冰。”马志明说,现在再也不会因臭而愁了。

参与式设计,还原老城味道

沿街商户品牌形象优化是此次整治提升中的一大亮点,马志明对此也很有发言权。

他的店铺面积不大,卖些干果炒货,店面却透着中式的精致:牌匾以褐色为主色调,以中式传统花纹为底图,布置了简约花朵图形,呈现出“新中式”设计风格;同时利用木质切片作为装饰基座,将“边果”“长生果”等干果的传统别名作为墙面装饰。“十月以后,栗子来时用黑砂炒熟,甘美异常。青灯诵读之余,剥而食之,颇有味外之味。”《燕京岁时记》中描写炒栗子的词句也写在了墙面上。

马志明在这条街上经营近20年,之前招牌只是简单打印店名,没想过怎么改造门脸。“门脸儿,改与不改,差异也不大。”

“很多商户认为经营内容普通,品牌形象难有特色,但是我们认为,这条街历史积累下的微尘都是新的文化潮流土壤,所以我们引领设计团队与商户积极互动、深入挖掘,对门店进行参与式设计。”张黎表示,包子铺、主食厨房、五金建材店等店铺都是朝阳门南北小街沿线居民不可或缺的“烟火气”。

今年4月开始,东城区将整治提升与沿街商户的品牌形象优化结合,带动商户开展门脸、牌匾、橱窗等形象升级。与以往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模式不同,参与式设计更加重视商户的主体性和参与度,能够直接、有效地引导商户参与到全街提升中,确保整治提升成效能长期维持。

“这次有了设计师,能按需定制,我也就下了决心改造。”马志明说,他和设计师沟通过几次,开工后,升级也没有影响到商店营业,“我们早上8点开业,工人师傅6点就来施工,和营业时间错开,而且速度很快,两三天就完成了。”对于升级效果,他也非常满意:“美观,而且给我安装了可亮式灯牌,晚上客人也能看见,店里客流量也增加了。”

张黎说:“我们还邀请了书法专家为一些店铺题写牌匾,截至目前,已有52家店铺完成提升,其中业主完全出资有43家,总计出资约41万元。改造不仅是提升店面环境,更是留住陪伴居民多年的‘味道’。”与此同时,部分商户还自发开展了店铺内部的升级,还有新商铺在此期间陆续开业,为这条生活性商街增添了新的活力。

参与设计布置的不止商户,南弓匠营胡同西口外沿线的墙面上,也被史家小学(高年级部)做成“苔花画廊”,其中展示了同学们为中华历史、老城文化创作的绘画、泥塑,与路东侧孚王府东门的老照片相映成趣。“我们希望每天走在小街上的时光,能成为市民,尤其是孩子们的美好回忆,并让这种回忆成为一种传承。700多年的小街,有朝一日还是要传到孩子们手里,并一直传承守护下去。”张黎说。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北京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日报 2024-11-27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城市更新,创造更高品质生活
工人日报 2024-10-28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法
科技日报 2024-10-24
北京:以首善标准增进民生福祉
光明日报 2024-10-24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城市更新激活发展动力
经济日报 2024-10-20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基层新角色,治理增亮色
半月谈新媒体 2024-10-19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小街” 宽窄变迁之间是宜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7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朝阳门老街“焕新记”
北京商报 2024-10-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