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不少前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看诊的患者发现,医院门诊楼一层大厅“上新”了,全新装修的门诊综合服务中心正式运行,一排崭新的窗口集合了八大门诊服务功能,从医保办理、病案复印、快递药品、病假条审核及盖章到退费等等,各类业务办理事项都能在此“一站式”解决,患者再也不用在各楼层之间来回奔波。
北京中医医院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李欣慧介绍,医院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本市成立的第一家中医医院。上世纪90年代,门诊楼扩建后投入使用,当时设计的承载量约为每天2000人次,不过,伴随医院的高速发展,门诊量不断提升,如今已达到建设之初设计量的四倍。同时,该院门诊大厅占地830平方米,设有2个临床科室、中草药房、中西药房、科研药房、用药咨询、药物门诊、收费窗口等十余个功能模块,是医院人流量最大、使用空间最紧张、患者寻求帮助最多的地区。为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建设“一站式”综合门诊服务中心势在必行。
螺蛳壳里做道场,方寸之间做腾挪。在哪里建?空间怎么来?经医院各部门集思广益、优化功能、整合空间,最终选址门诊大厅北侧,将此处原来的人工挂号服务窗口进行改造,经过50余天努力,10月8日,近60平方米的门诊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李欣慧表示,门诊综合服务中心集合了八大功能:一是门诊服务,包括就诊流程咨询、门诊政策咨询、诊断证明、病假条审核及盖章、打印部门医疗文书;二是医保服务,包括政策咨询、北京医保患者特病办理、异地医保患者备案流程咨询、医保审核盖章、出具医疗机构等级证明;三是病案服务,包括住院病历复印、门诊毒麻药病历建卡;四是药学服务,包括用药咨询、药品查询;五是财务服务,包括打印异常电子发票、打印费用清单、受理异常退费;六是医务社工服务,包括志愿陪诊、医疗救助咨询;七是快递服务,包括药品及其他物品邮寄;八是便民服务,可为患者提供轮椅、平车、针线包、老花镜、纸杯、充电宝等物品,以及失物招领服务。
“以前有问题就得去咨询台,地方小,人多了就拥挤,今天发现综合服务中心开放了,一人一座,很宽敞,还保证隐私,刚才我的两个业务在这里顺利办完了。”刘阿姨在北京中医医院看了20多年病了,今天医院的变化让她眼前一亮。
“我要帮我父亲办理特病备案,请问怎么办呀?”早上八点半,陈先生拿着父亲的就诊资料急匆匆地来到门诊综合服务中心询问。“您给我就行。”不到五分钟,窗口工作人员就为他办完了手续。
“像这位陈先生的特病备案业务,以前要到六层找医保办公室,现在一楼窗口就能办了,让患者少跑路”,李欣慧又举例道,“如果患者要退费,从打发票、找医生签退费单,到审核、退费,需要跑好几个地方,现在在服务中心一站就能办”。
此外,医院在前期调查中发现,患者复印及借阅住院病历的需求较大且咨询问题多,而医院病案室位于门诊楼四层,不便于寻找。门诊综合服务中心便将住院病案复制与借阅功能整体纳入其中,成为北京市卫生系统率先实现该功能的医院。
李欣慧表示,改造后,一层大厅的功能分区更加明确,人工挂号收费窗口依然部分保留,位于大厅南侧;办各类现场业务就到大厅北侧的门诊综合服务中心,而且通过“通柜办理”,需要办理多种业务的患者,在一个窗口就能办完,让患者“少跑路、少敲门、少排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