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找到社交和生活的真谛
有书 2024-08-18 22:00

你知道猩猩每天需要给多少个同伴梳毛吗?

英国进化学家邓巴研究证实,猩猩通过梳毛来交流。

这种独特的语言,会在150个同伴之间传播。

150,是灵长目动物群落的上限。

猩猩是群居动物,越多同伴意味着群落力量越强大,可同伙再多,也不会超过150个。

为什么?

为了找到答案,邓巴开始研究英国人寄圣诞贺卡的习惯。

他发现,一个人寄出贺卡,收到的人口总和平均是153.5人,约等于150人。

我们总认为“朋友越多越好”,但无论是猩猩还是人类,有效社交的数量上限是150人。

这意味着:即使你有成千上万的朋友,真正对生活起到推动作用的,只有寥寥150人。

这一颠覆性的结果,被称为“圈子定律”:

人类只能和150人建立实质关系,数量越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淡化。

150人是我们人际交往的上限,在这个圈子里,我们了解这些人都是谁,也了解他们和我们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我们能通过这150人,找到社交和生活的真谛。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社交上”

“一次性”入选《柯林斯词典》年度词汇后,“一次性社交”火了。

无数年轻人在朋友圈发图,感慨自己的“一次性社交”:

有人新加了好友,互相发了一个“你好”,就从此不再联系,几年之后下沉到微信最底部连人都找不到;

有人参加了学习小组,组员们互相约定“以后一定要经常联系”,结果第二天就抛在脑后,第三天连对方的联系方式都忘记;

有人认识了新的异性,想着什么时候一起见面吃个饭,结果被其他事情转移了注意力,再联系时对方已把你拉黑。

这年头,连手机和内裤都能一次性使用,友谊当然也能一次性抛售。

但你知道吗,一次性社交太多,恰好说明了你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朋友。

认识新朋友是无限的,真正能推动生活的朋友数量却十足有限。

人脉再多,关系也不见得好。

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限的人身上,才能产生真正的交情,打造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

“你只需要和150人打交道”

“信任少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

莎士比亚这句话,道出了人际交往的准则,可生活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人不得不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打交道。

一次聚会,闺蜜带着甜橙认识了自己的女同事。

虽然双方没有太多交集,甜橙也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但姐妹说:“一辈子那么长,你总有有求于人的时候,多个朋友多条路。”

甜橙觉得很有道理,聚会上很热情地和女同事们打招呼,聚会结束后互相加了微信,还时常给她们的朋友圈点赞。

久而久之,双方熟络了起来。

女同事逛街聚会,时常会叫上甜橙一起,但多半都是甜橙买单;

甜橙做进出口贸易,女同事们时常拜托她代购一些国外奶粉,她也一一帮忙。

时间长了,甜橙有些受不了,可是看在姐妹的面子上,她又不好说什么。

直到另一次聚会,甜橙的好友也参加。

面对这些陌生的女同事,她很客气,也有些高冷,似乎一点也不打算和她们交朋友。

好友被冷落在一边,甜橙悄悄问她,为什么平时那么亲切的她,这会儿那么高冷?

好友解释说:“如果不是你在这里,这聚会我根本不会参加。就算我热情的认识了她们,事后双方也没有交集,我精力有限,何必花那个功夫呢?”

甜橙明白了,好友是想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有限的好友。

这些女同事只是匆匆掠过眼前的过客,并不会走进自己的生命,好友想通这点,便感到一种“无所谓”的淡然。

生活是个圈,年纪越大,圈子里的人越多,留给陌生人的空间越狭窄。

有的人或许会和你畅聊一夜,和你志同道合,和你兴趣相投,但你们的关系并不会因此变得紧密。

人类真的没办法和太多人建立实质性的关系。

邓巴认为,人类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只有三到五人,这些人是你的挚友;

好友有12到15人,这些人的去世会为你带来重创;

普通朋友有50人,你们偶尔会想起彼此;

剩下的都是普通熟人,你们不常联系甚至不联系。

年轻时对谁都热情,总想多认识一些“人脉”,但随着年纪增长,你会发现新认识的人越多,在每个朋友身上花费的精力越少。

今天的闺蜜,十年后也许就是普通熟人;今天的熟人,十年后也许变成至交好友。

生活风起云涌充满变数,人际关系却保持一种微妙的稳定。

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朋友数量说了不算。

混得好不好,爱你的人说了才算。

处理好自己的社交圈,是成年人的必修课

有的人随心所欲交朋友,朋友虽多却常常忘了联系,导致真正的友谊失之交臂;

有的人害怕孤独尽可能多地交朋友,融入的圈子都不适合自己,到头来没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

如果你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这一生只会和150人产生实质性的联系,或许就能省了很多无用功。

社交时直切重心,打造出真正高质量的圈子。

如果你不清楚该怎么做,下面三个诀窍提供给你:

1.学会断舍离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断舍离》这本书中,阐述了“断行、舍行、离行”三个概念,这不只是生活诀窍,用在人际关系上也非常适用。

人际关系中的断舍离,就是:

不留下不需要的人,淡忘掉无用之人,脱离对花花世界的迷恋。

这里的“需要”和“无用”,不只是利益往来关系,更有情感滋养关系。

比如一个总是带给你负能量、怨天尤人的朋友,每次聊天都让你觉得情绪大受打击,就真的没必要和她继续保持联系。

每当我对新认识的人感到迷茫时,都会把这个概念拿出来复习。

比起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的社交更加舒适。

2.运用“不值得定律”

我们交友时常有个误区:认为自己必须交某个朋友,但从未想过,自己能否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地对他好。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被尊重、被关注”是人类普通的需求,我们最好的朋友不见得十分优秀,但一定足够尊重和关注我们。

“不值得定律”的关键在于,我们总是在“必要”的时候交朋友,比如聚会上互相加微信。

可我们的内心知道,这些朋友不值得交,事后也不会有太多联系。

而那些足够尊重和关注我们的朋友,我们愿意为他们付出,对他们保持关注,和他们维系友谊。

我们的内心知道,这些人更“值得”交往。

相信自己的判断,只要内心判断某个人“不值得”交往,就大可当他“不存在”,把他抛在脑后。

不要害怕得罪人,毕竟人家也没有真把你放心上。

3.活用“好感度”标准

山下英子认为,无论东西多贵、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物质的人,才够强大。

可生活中我们往往反其道而行,用某个人是否足够有钱、够优秀,来决定是否结交他;

这导致我们拼尽全力“讨好”来的朋友,最后往往因为不够势均力敌,渐渐淡了交情。

为什么会这样?

将心比心,如果你真的把某个人放心上,对方是感受得到的,回报以好感;

如果你只是因为对方有钱才跟他交朋友,内心实际上厌恶他,对方同样感受得到。

留意交友过程中的好感度,如果你对一个人有好感,比起关注对方是否有钱,你会更关心他成功之路上吃过的苦头;

比起对方是否优秀,你会更关心他内在那颗有趣的灵魂。

优秀的社交圈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好的关系没有那么多的野心和欲望。

正因为利益的成分变淡了,情感的成分更加醇厚,生活才会因此倍感温暖。

我们和他人相处的时间,至少占人生的一半。

寥寥150人的社交圈,不只是生存必需,更会教会我们如何去爱,如何被爱,以及如何爱自己。

朋友之间的交集越大,越能打造出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社交圈。

毕竟圈子的价值不在于大,而在于你是否清楚每个朋友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正如那句脍炙人口的话:“人这一生,遇见性,遇见爱,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理解。”

若你无心培养友谊,认识成千上万的人也无济于事;若你有心制造羁绊,仅150人就足以让你活出精彩。

文 | 有书芒来小姐

来源:有书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心理|#你是如何进入新的社交圈并站稳脚跟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0
心理|#你是如何进入新的社交圈并站稳脚跟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0
夜读|真正的朋友,是生活的拯救者
猫姐能量圈 2024-08-08
夜读|找到自己世界的节奏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7-30
夜读|好的聊天,是你来我往的互动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5-24
夜读|洞见“少”的真谛
念念沐心 2024-04-30
夜读|要用自己的诚意,让人心安
有书 2024-04-14
夜读|请学会“社交降级”
帆书 原樊登读书 2023-11-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