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万年玉礼传承,考古映照华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4 18:00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叶舒宪 主编‘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2024年7月出版

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

考古学不仅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承担着传承与构建中华文明的重要使命。

2022年1月,为了纪念中国考古百年,中信出版·大方出版了《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邀请到许宏等15位考古学家,精彩讲述了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背后的考古故事。上市之后,该书广受好评,不仅获得“光明书榜”月度推荐、“新华荐书”年度十大好书,还入选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与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项目。

如果说中信出版“考古中国”系列的第一本书是用大遗址呈现百年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那么历时两年打磨的这本《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的主题则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化干戈为玉帛”表达文明、理性、友善、包容的精神,用“温润如玉”形容谦谦君子,用“字字珠玑”形容文辞优美,用“金科玉律”形容法律条文尽善尽美……我们的价值判断、为人处世、审美标准,无不深深受到玉文化的影响。

玉是精英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符号象征,也是溯源中国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国学大师季羡林也曾说:“如果用一种物质代表中华文明,那就是玉。”

最新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中国人对玉的崇拜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

超强玉文化天团,讲述万年玉文化

作为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邀请到13位资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博物馆馆长组成的“玉文化天团”,为读者带来多元的视角和文化新知。

作者阵容

这本书的作者年龄跨度很大,从“30后”到“80后”。其中的“30后”就是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他师从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被誉为“红山文化第一人”;“80后”则是良渚博物院的副院长黄莉,曾助力良渚申遗成功。

在《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中为读者们精彩讲述石峁古城和南海I号沉船的孙周勇及李岩老师,在本书中继续为大家带来陕北高原玉器与岭南玉器的别样风采。

此外,还有叶舒宪老师的东北万年玉器、李井岩馆长的8000年查海玉器、栾丰实老师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的玉礼器、张天恩老师的仰韶和屈家岭文化玉器、胡建升老师的凌家滩文化玉器、朱乃诚老师的肖家屋脊文化玉器、刘云辉老师的齐家文化玉器、王方老师的夏商时期玉器,另有被冯玉雷老师称为“华夏文明发生道路”的玉石之路。全书呈现了万年以来,玉文化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发展的全景图。

而聚焦这些遗址本身,我们也可以从其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和用途中,窥见史前先民独特的精神信仰,感受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玉文化特色及这些特色背后所反映的跨越时空的文明传承与交流。

玉成中国一万年,玉统天下五千年

有别于市场上其他的玉文化读物,这本书从考古现场出发,读者可以从玉器出土的背景窥见古人的价值观和宇宙观。同时,该书以“玉成中国”的独特观点统领全书,呈现了万年以来玉文化构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历程。

在书中,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对“玉成中国”进行了两个维度的阐释。一方面是自然地理的角度。在我们巨大的国家版图的东南西北四极大方向上,都有美玉矿藏,可谓“天造地设”。另一方面是文化基因的角度。距今1万年前,吉林白城双塔遗址的玉扁珠是目前已知中国玉文化的起点。在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玉文化率先在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形成相对固定的组合体系,统一了整个太湖地区的礼制制度,这一体系中的大部分内容随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地区,奠定了夏商周国家的玉礼基础。

良渚玉琮王

叶舒宪教授继而指出,如果从最早成系统使用的汉字(甲骨文)来看,其使用所覆盖的区域是以中原为中心的狭小范围;而玉文化分布的版图范围,至少在 4000 年前就是后来甲骨文使用范围的十倍以上! 从东海之滨到河西走廊的武威,从东北三省到岭南两广地区和东南部的台湾岛,玉文化以惊人的传播力,先统一了东亚的广大地域。因此,简单来说,玉文化在距今5000年之际先统一了长三角,其后又在距今4000年之际,大体上统一了中国。

立足于扎实的考古证据,《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从考古角度实证了中国万年玉文化史,有助于读者对玉文化及华夏文明有一个追根溯源的理解。

美玉的故事

除了30余处史前至夏商时期的玉文化遗址,读者还能从《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中看到8000年前的流行风潮、数千年前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以及玉器背后的传奇故事。

早在8000年前,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便因其位于东北亚的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玦文化的传播中心。玦是一种耳饰。以查海遗址为中心的玦文化圈向北可达黑龙江东北部、俄罗斯的滨海地区;向东跨海到日本北海道;向南到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台湾地区,以及菲律宾、越南。这一东亚流行风潮,正是始于8000年前,令人大开眼界!

距今5000年牛河梁遗址的龙凤玉佩,龙与凤一横一竖,既两两相对,又完全不对称,其设计所呈现的美感令人惊叹!同样是距今5000年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徽微雕,良渚先民能在 1 毫米的宽度内刻画五道互不重叠的线,即使在今天也很难做到。距今4000年的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长达 64.5 厘米,托座表面由 2000 多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长度仅有 0.2—0.9 厘米,厚度仅 0.1 厘米左右。……古代工匠的精湛制玉技艺及对玉器的崇敬之心可见一斑。

距今3000年前后古蜀地区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玉器,更是将玉文化的交流体现到极致。比如三星堆三号坑出土的1件十分特别的玉琮,分明是来自西北的典型齐家文化玉琮,然而在传入蜀地后,本地玉工又在琮的两面外壁加刻了两株神树纹,创新性地融入了本地特有的树崇拜观念。再比如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1件每节都雕刻有简化的人面纹的十节玉琮,则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作品,历经1000多年时间的流转,从长江下游辗转流传到了长江上游。

玉文化考古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玉华帛彩,玉根国脉,玉成中国。让我们一起从玉文化读懂中国!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良渚遗址群家底已摸清!“考古中国”最新进展发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22
讲座|玉成中国一万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9
赏读|​何谓“玉成中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4
历史|30余处玉文化遗址 勾勒出中国万年玉文化发展与交流的全景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4
探源5000多年前的“长三角文化圈”:江苏常州寺墩遗址考古传递文明新信息
新华社 2024-05-08
聚焦中华文明起源 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
央视新闻 2023-11-29
探访南京博物院院庆90周年重磅展览:中国玉器“万年史诗图卷”开展
扬子晚报 2023-11-06
考古新发现持续揭示中华文明密码
新华社 2023-10-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