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凌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布通报,7月19日13时许,该院心血管内科李晟医生在门诊诊疗中,突然遭到一男子持刀伤害,致多处严重损伤。事发后,医院迅速组织多方专家联合救治,李晟医生终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于2024年7月19日21时许不幸去世。这起伤医事件引发了社会震惊。事发后,李晟的多位同事、同行以及部分患者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悼念。(7月21日《南方都市报》)
据称,李晟医生是一名勤勉敬业、甘于奉献的医务工作者,全院一半的冠脉手术出自他手。在被持刀伤害时,李晟正在加班出门诊,到13时还没有来得及吃午饭。除了同事普遍给予肯定,李晟的医术和医德也获得很多患者的高度赞赏。因此,很多人对于他无辜被害感到特别“意难平”,甚至彻夜难眠。
不管有什么纠纷、产生什么矛盾,都不应该诉诸暴力,更不应该伤及无辜。医务人员生命健康不容侵犯,全社会对伤医事件零容忍已经成为共识。正因如此,避免暴力伤医事件发生,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预防暴力伤医事件,首先要强化各种常规性的预防举措。比如患者投诉渠道要确保通畅,化解医患矛盾要快速及时,医院安检要更加严格,医务人员一键报警和安保人员快速反应等防范措施要加强等。尤其是,医院人员流动量很大,严格的安检难以持续保持,安检门有时形同虚设,这一现象要加以避免。
也要看到,对于一些并无特定攻击对象的伤医者,传统的预防举措很容易失灵。比如,强化医患沟通被认为是预防暴力伤医的好办法,但口碑很好甚至与伤医者毫无瓜葛的李晟医生也惨遭毒手,说明部分伤医者没有好坏与是非之分,想要跟他们讲道理恐怕难以发挥作用。该伤医者在实施伤害行为后跳楼自杀,自己不畏死,惩戒措施也难以产生震慑效果。
对于类似超出常理的暴力伤医,反思有时要穿透是非,直抵非理性的深处,认清这类暴力伤医的残暴性和难以预料等特点。与其他类型的暴力伤害事件相比,暴力伤医事件的行为动机、发生场景等都更为特殊。并且,暴力伤医事件除了严重威胁到医务人员和周围患者的生命安全外,更是医患关系和医疗秩序的一剂毒药,其社会危害性更大。只有高度重视这些特殊性,才能精准施策。
针对超出常理的伤医事件,不仅需要加以警惕,也应推出一些超常手段。近年来,耳鼻喉科成为伤医案件的“高危区”,医疗系统对于这种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强化耳鼻喉科门诊安保方面,一些医学论文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类探讨对遏制暴力伤医事件具有追根溯源的作用,应该加以鼓励。更要看到,伤医者越不可理喻,在平时越容易出现反常语言和行为,最早接触这些信息的家庭、社区、单位等,要留意这类信息并做好前端预防。
对暴力伤医零容忍,既应该是态度上的宣示,也应该是能力上的展现;既应该有预防其他伤害事件的通用手段,也应该探索和丰富针对暴力伤医的独特手段。在探讨伤医犯罪心理学时加入疾病影响因素,将医疗场景作为特殊犯罪场景纳入重点防控范围,才能尽快为这道难题找准应对的答案,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文/罗志华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