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市场可以兼得,对直播打赏现象不妨多一些“向前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09:54

近日,某歌手对当下艺术创作者通过直播获得不少粉丝打赏这一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引发了公众对直播打赏机制的讨论,并深层次地触及了艺术与市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命题。在众声喧嚣之中,我们不妨冷静思考:直播打赏究竟是市场经济的自然产物,还是扭曲价值的洪水猛兽?对艺术尤其是那些濒临消失的边缘艺术形式,直播打赏究竟是拯救的援手,还是沉沦的推手?

首先,直播打赏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愿原则的市场行为。在内容合法、健康的前提下,观众通过打赏表达对主播的喜爱和支持,这与传统艺术赞助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形式更为直接和即时。这正是数字时代的特点之一——直播带来的现场感、交互感,为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与变现途径,让艺术创作与观众需求实现了近乎无缝的对接。

发表看法的这位流行歌手,很快就被网友翻出他尚未走红时开播打赏的画面。诚然,每个人对新生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所谓“见仁见智”,尤其是对这位歌手那样已经站稳脚跟的创作者,直播打赏或许不再是必需。但不应忽视的是,那些仍需此途径维系生计的同行,尤其是不少相对小众领域的艺术创作者,往往困于传统舞台和收入的缩减,急需获得新的舞台来展现自我并获得收入。

通过直播打赏,观众能够直接为这些艺术创作者提供经济支持,使他们能够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和传承工作。直播打赏在艺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搭建了一个互动平台,观众可以学习到更多关于艺术文化的知识,从而推动艺术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比如,对于那些地方戏曲、稀有剧种等传统文化形式来说,直播打赏不仅是新的收入来源,更是生存与传承的希望之光。在传统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的背景下,这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正通过直播平台找到了新的舞台。

抖音发布的《2023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近年来,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传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观看量持续上升,为这些古老艺术形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截至2023年5月,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13场非遗内容开播;同时,濒危非遗全类目都通过平台找到了“新观众”。京剧、川剧变脸等传统戏曲通过直播,不仅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兴趣,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支持,为艺术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再以这位歌手所在的音乐领域为例,在传统音乐产业遭受数字音乐冲击,实体唱片销量逐年下滑的当下,直播打赏等新形式的出现,为音乐提供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数字化时代,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和娱乐,直播打赏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老艺术家常说:“观众在哪里,我们就要扎根哪里。”艺术创作者与粉丝的互动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流媒体、直播、短视频等平台成为了连接艺术与大众的新桥梁。这种转变不仅帮助音乐家拓宽了收入来源,还使得音乐作品能够跨越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进而激发更多潜在的创作灵感与市场需求。

当然,艺术创作领域的直播尝试,以及粉丝的直播打赏,仍是一种全新的交互形式,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中。艺术家自身也应积极适应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利用直播平台讲述好自己的故事,传递艺术的价值。

直播打赏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行为,其存在与发展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尤其对那些面临生存挑战的艺术形式而言,更带来创新与生机。我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直播打赏现象,并积极推动其健康、有序地发展,为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文/远山

图源/新华社

编辑/潘洪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