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项目100多家企业串标”?监管链条必须环环相扣
工人日报 2024-05-23 10:45

“一些投标人抱团结成利益共同体,有的政府投资项目串标企业达百余家”“提前联系30余家公司串通拉高标价,将原本9000余万元即可竣工的项目,抬高至1亿余元中标”……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日,记者梳理多地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发现,有人将不少政府投资项目视为“唐僧肉”,串标行为屡禁不止并形成“地下产业链”。

在政府项目、重大建设工程等领域,围标、串标等招投标乱象并不少见,如今这一乱象又出现了新的苗头和趋势。比如,“多主体”特征日益明显,投标人、评标专家、投标掮客和个别腐败官员参与共谋,一些掮客因深谙此道,屡屡“攒局”帮人成功中标,被称为“地下招标局长”。再如,在程序和形式合规方面更隐蔽,有的政府人员对“自己人”的企业“量体裁衣”定向编制招标文件,外部监督很难发现猫腻。又如,不法分子的“反侦察意识”越来越强,培养或发掘空壳企业作为“陪标专业户”……

招投标乱象屡禁不止,原因在于有利益可谋、有漏洞可钻、有路径可匿。首先,通过不正当手段中标可攫取巨额利益。比如,某地市政工程项目招标价超过2000万元,经围标层层转包后,实际施工仅需1000万元左右。其次,监管约束链条常捉襟见肘。通常,监管者往往注重对标前、标中阶段的常规监督,在投标人资质审核、标后监督等方面仍存不足。特别是,中标人在建设阶段常有违法分包转包工程、偷工减料等行为。此外,招投标不少环节在网上操作,犯罪线索不易发现,证据难固定。比如串标人跨区域调度指挥分布于各地的企业流转资金、抹掉串通痕迹等。

招投标看似是特定领域的一件相对专业、小众的事,但诸如学校、医院、水利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直接关乎百姓利益和福祉,一旦遭到招投标乱象“暗算”,不仅浪费财政资金、降低社会效益,甚至给工程质量、公共安全埋下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说,“地下招标局”截胡的不仅是工程,更是质量、是安全、是人心得失。之前西安地铁电缆事故中,施工方就被曝出低价中标、层层转包等招投标问题。

近年来,有关方面针对投标领域乱象出台了不少举措,取得显著效果,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比如对围标串标“惯犯”企业和掮客的识别能力不足、评标专家进出机制和追责机制仍有待完善、发现违规招投标行为的技术应用不足,等等。有关方面要持续亮明态度,对招投标乱象发现一起打击一起,同时完善长效机制,尽快补强标前、标中、标后全链条闭环管理制度,并将其融入监管实践,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力铲除乱象产生的土壤。

“1个项目超100家企业串标”“九千万元的项目被抬价到一亿元”……这类“肥一损百”的魔幻现实,绝不能再屡屡上演,要努力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城市建设的“刀刃”上、市民群众的心坎上。

文/吴迪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