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上用数学和天文去逐日追月的“科学摄影” 拍摄者:有的花了3年才完成拍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4 21:08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有着“悬日”、“悬月”景观的精美照片,拍摄者们将这类拍照称为“科学摄影”。这是因为为了拍摄一张照片,拍摄者可能要提前半年准备,运用天文、地理、数学等多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利用新技术、新软件计算出最佳的拍摄位置。即使如此,拍摄者能否拍出好照片还要看当天的天气,有“科学摄影”爱好者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因为天气不好,他的一张照片历时3年才拍摄完成。不过爱好者表示,这样的经历磨砺了心性,让他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摄影专家表示,近年来能够精准计算出某时刻天体位置的软件发展很快,这促成了中国“科学摄影”的“井喷”。此外,年轻摄影师热衷于分享自己发现的拍摄时间、拍摄位置,降低了拍摄的门槛,这是很多年轻人参与其中的原因之一。

龙世杰拍摄到的悬日景观

江苏医生精确计算“太阳”位置拍摄“悬日”照片 称一年拍摄机会只有两三天

陈先生是江苏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白天时他会在医院为患者积极救治,晚上回家后,他往往不会将时间用于看电视、玩游戏,而是打开电脑上的一个软件,并对照着地图进行精密计算。

陈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个软件是专业的天体运行计算软件,会根据人们所在的位置,计算出某一时间段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星在天空中所在的位置。“我们知道了太阳、月亮的位置,再计算上山体、建筑等地表标志物的位置,就可能拍摄出种种神奇的景观。”

陈先生提供的一张照片中可以看到,夕阳正好出现在南京标志性建筑紫峰大厦的顶端,高耸的建筑顶端将夕阳一分为二,场面非常壮观。在另一张照片中,夕阳则出现在南京长江五桥上,形成了长桥悬日的美丽景观。

“太阳出现在桥面正中间位置的日子,一年之中只有两三天。每次拍摄之前,我都必须提前用软件确认好太阳的位置,然后实体踩点,确认我要拍摄的角度上没有其他物体遮挡。即使如此,要想拍出美丽的照片,也要看当天的运气。”陈先生说,就拿南京长江五桥悬日的照片来说,他提前半年计算好了拍摄的位置,头两年去拍摄时,都赶上了雨天,“雨雾大了远处的楼都看不清,更别说要拍太阳了。第三年的时候也遇上雨天,好在黄昏时天色放晴,不但出现了夕阳,还出现了美丽的晚霞,这才拍摄出满意的照片。”

陈先生表示,虽然经历很坎坷,但正是这样的困难,磨砺了他的心性,培养了耐心,“这件事使我相信,只要坚持,终将有成果。这一点不仅适用于拍摄,也适用于我的医学研究。”

龙世杰拍到的定都阁悬月

00后爱上“科学摄影” 常常徒步、骑行寻找无人发现的拍摄机位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在社交网络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爱上了此类充分发挥天文、地理、数学知识才能实现的“科学摄影”,利用技术和计算,寻找独特的角度,来发掘大自然与人类造物的和谐之美。

00后的龙世杰就是其中的一员,在他的社交媒体账号上,有大量的“悬日、悬月”照片,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

龙世杰说,他是科普工作者,平时在工作中经常要编辑、选取照片,他也在这个过程中爱上了“科学摄影”。他表示:“日升月落的时间,每天都各不相同,每个城市的日月风光也各有特点。看着这些美丽的风光,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名梦想家,记录下这些瞬间,让我觉得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不过龙世杰坦言,拍摄“科学摄影”的照片团体中,有很多已经被团体成员熟知的“大众机位”,这些机位的拍摄时间和地点早已为人所知,也出现了很多大同小异的照片。

“我慢慢觉得这些大众机位失去了拍摄的价值,因此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去徒步、骑行,寻找一些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拍摄角度。”龙世杰说,他有一次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找到一处位置,拍摄到了优美的中国尊悬日,这成为了他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我当时拍摄的机位是提前找好的,我知道从来没有人在这个位置拍过这样的照片。拍摄当天天气也很好,最终拍出了这张很独特的作品。”

在龙世杰看来,“科学摄影”复制起来并不难,这就意味着很多照片都有“保质期”。拍摄者需要不断利用软件和计算,去发掘、寻找新鲜的机位,让作品保持一种新颖的状态。

但他也坦言,即使费时费力找到了新的机位,能否拍摄出一件好作品,很多时候也要看运气,尤其是要看天气。“2022年我就先后两次拍摄失败了。那年3月,我和很多摄影师在北京红光山上等着拍月亮落在电视塔上,但月亮刚出来,雾就来了。那年4月我又徒步去了法海寺,想拍中国尊悬月,结果也是因为天气原因拍摄失败了”。

虽然失败的经历不在少数,但龙世杰表示:“摄影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摄影本身并不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去感受和欣赏才是最重要的。”

年轻人借助“科学摄影”结交好友 一起组织去野外拍摄

长期从事“科学摄影”的谢健也经常遭遇失败的经历。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近期他和伙伴从北京驱车到河北某地去拍摄悬日,但驾车数十公里赶到当地之后,最后因为天气原因没有拍到想要的效果。

“对于‘科学摄影’来说,拍摄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没拍成也没关系,就当和朋友去旅游了。”谢健说,虽然“屡败屡战”,但他在这个过程中结识到了不少朋友,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借助“科学摄影”的爱好相识,共同开拓眼界。

谢健拍到的悬月景观

“社群里的人很多都是刚工作不久或还在读书的年轻人,大家各有所长,有的擅长策划组织,有的擅长后期。有时候大家去长城等野外景区拍摄,会有伙伴提前规划路线,准备徒步帐篷等物资。”谢健说,借助“科学摄影”,这些年他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在社群里我们相互学习,这些年我的审美、摄影技术提高了,心态也变得更好了。”

非洲友人在北京爱上“科学摄影” 将北京好风光分享给家乡亲友

来自贝宁共和国的爱力舍目前在中国工作,并在北京爱上了“科学摄影”。他说自己2017年来到中国留学,“在我来中国之前,以为中国到处都是古建筑,但来了之后,我发现中国将古建筑和现代建筑融合得很完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最喜欢的城市是北京,在别的地方待两三天,我就很想念北京。”为了记录北京之美,爱力舍利用“科学摄影”的方式,拍摄属于北京的美丽风景。

今年3月20日是春分日,当日凌晨,爱力舍和朋友们驱车60公里,从通州区前往门头沟区,拍摄当日的朝阳。一行人在夜间爬山,终于赶在太阳升起之前抵达了预先踩点的机位,拍摄出了满意的照片。“我在北京爱上了‘科学摄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希望能通过镜头将我在中国如鱼得水的生活记录下来。我也经常将拍到的照片分享给我的家人朋友,希望他们能通过照片爱上中国,来中国游玩。”

摄影专家:精准预测天体位置的软件发展 促成中国“科学摄影”照片“井喷”

中国摄影家协会一名长期从事“科学摄影”的摄影专家告诉北青报记者,“科学摄影”的历史非常悠久,比如美国纽约人有一项非常悠久的传统,就是观赏、拍摄“曼哈顿悬日”。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学摄影”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目前已经有了非常庞大的爱好者群体。

专家表示,另一方面,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可以精确预测太阳、月亮等位置的软件,这给“科学摄影”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相比单纯依靠眼睛去测量,这些软件能够帮助拍摄者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就定下来拍摄的具体位置。科技的发展也是如今中国‘科学摄影’照片‘井喷’的重要原因。”

最后,专家表示,从事“科学摄影”的年轻人非常乐于分享他们发现的经典机位,“建筑是固定的,天体也会在每年固定的时间出现在固定的位置上,那么知道了经典机位的时间和位置,任何人都可能拍出精彩的照片,这种做法降低了人们参与的门槛,也促使很多年轻人参与其中,爱上摄影,爱上中国的美好风光。”

实习生 杜紫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王朝
校对/吴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