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是个形声字,出现得较晚。在十二生肖中,猴排在第九,想来被视为灵敏聪慧的象征,当然古代通常是猿猴并称,比如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都用猿猴来作为人类情绪的通感对象。比较在天地万物各种生灵中,猿猴是最贴近人类形象的物种,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容易对和自己更相似的生物产生共情。
这样的情感连接发生的时间相当早,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上世纪70年代湖北天门邓家湾遗址出土一批红陶动物,其中有一件陶猴,长6.5厘米、宽2.4厘米。陶猴的两前肢捧一物举在胸前,两后肢分开,以类似箕踞的姿态坐在地上,就像是一只小猴子在进食时的样子,显得特别天真可爱。
在商周时代的玉器、青铜器上也出现过猴子的形象。
除此之外,猴子还因为一个谐音梗而收获了更多的喜爱。战国时北方地区曾流行一种青铜装饰物,是固定衣物的铜带钩,其形象多为一匹疾驰的骏马上跨坐着一个骑士。但有观点认为,这个骑马的“骑士”很可能不是人,而是一只猴子,因为这个造型有一个非常吉祥的谐音,叫“马上封侯”。这就和今天很多企业和公司里都喜欢养发财树一样,都是为了讨个好彩头。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就有南北朝猴骑马铜饰件,这件文物通高4.9厘米、长4.7厘米。本身尺寸不大,大细节满满,只见一匹骏马静立在原地,鬃毛茂盛且高高扬起,尾部上翘,尾尖下垂,看上去就非常神骏。马上骑坐的猴子形象特征明显,圆头、圆眼、突吻,背部弯弓,右前肢持着缰绳,左前肢托腮,后肢跨在马背上,显得趾高气扬又洋洋得意。除了“马上封侯”这类造型之外,唐宋时代开始民间也常常将猴作为吉祥富贵、驱邪纳福的象征,创作出小猴骑在大猴背上——表示“辈辈封侯”;九只猴子爬松树——表示长寿久贵等等。
猴子的机灵和聪慧,往往让古人赞叹。
比如《华阳国志》载永昌郡产“猩猩兽,能言,其血可以染朱罽”,认为猩猩能说话,可谓是高度肯定其智力。《搜神记》中还记载了蜀地流传的“白猿抢亲”传说,这看上去已经和人差不多了。
当然,故事中的猴子也有聪明过了头的一面。比如《庄子·齐物论》引《列子·黄帝篇》里“朝三暮四”的故事,说养猴子的人要早上喂三个栗子,晚上喂四个,猴子们不高兴,但改成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就觉得没问题了。
这个故事虽然是讽刺猴子们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但能被要求做到提炼本质,这本身就是对猴子智商的高度肯定。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著名的猴子,就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了。作者其实也是非常高级地玩了一把幽默,让孙悟空第一次上天庭当上了个“弼马温”,这又是一个万恶的谐音梗,即“避马瘟”。
早在汉代,草原游牧民族就有关于猴子能预防马匹得瘟疫的信仰,这一信仰后来传入中国,《晋书·郭璞传》中记载郭璞曾让一位将军的爱马死而复生,用的就是从庙里捉来的猴子。
所以《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命其饲养天马的情节,其实是非常专业对口的。
文/王磊(网络人气历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