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献血34次,他是北京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医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3-06 07:45

20年间,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吕建华在本职工作之余无偿献血34次,还成为了本市首例医务人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并创办了志愿者组织——北京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之家。

吕建华在学雷锋日参加无偿献血

吕建华说:雷锋精神是从助人中找到获得感,这与我的职业信仰不谋而合。

2002年,我国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也就是中华骨髓库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库容量小。吕建华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了一则新闻,一名大陆血液病患者在我国台湾省慈济骨髓库配型成功,得到救治。这让身为医者的他感慨万分——大陆地区十几亿人口,也需要一个成熟的骨髓库。

我是医生,有专业知识和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应该带头加入捐献行列。当年9月,吕建华来到中华骨髓库留下了8毫升的血样,填写了入库资料,成为了一名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

200312月,吕建华忽然接到中华骨髓库的电话,告知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询问他是否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愿。我当然愿意,随时配合。吕建华不假思索地回复。他心里清楚,对于捐献者来说,虽然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可能会产生腰酸、乏力等短暂不适,但停止注射后即可恢复。短暂的不适可以换回一名患者的重生,这太有意义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吕建华数度往返于骨髓库和医院之间,进行了种种细分的配型检查。直到所有检查结果都符合要求,他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才落了地。那一刻,他是万分喜悦的,当年,由于骨髓库库容量小,志愿者与患者间配型成功的几率低至十万分之一。茫茫人海,有这样难得的机会能够救助他人的生命,这不仅仅是获捐者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

20044月,吕建华如愿来到解放军307医院,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当他躺在采集床上进行血细胞分离的同时,一名18岁的大学生正在上海一家医院里翘首期盼着即将到来的新生。经过3个多小时的体外循环,100毫升造血干细胞从吕建华的血液中分离出来,随即被送往上海。希望你从此平安顺遂、远离病魔,带着爱和希望踏上新的旅途。那一刻,吕建华的心里充满对那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的祝福。

吕建华成了本市第6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全市第一例医务人员捐献者。“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抽骨髓吗?”“捐献后身体是不是会变差?吕建华发现,社会公众对于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还有着种种误解和成见,这让他十分焦急。

200412月,在市红会及中华骨髓库北京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吕建华联合其他捐献者筹备、组建了北京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之家。这个公益组织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力求提高捐献志愿者稳定性、降低流失率,使更多人参与到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中来。

吕建华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之家筹备志愿活动

吕建华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等业余时间到高校、社区、企业开展宣讲,普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20年间,他走遍了全市30多所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至今已有3名在校学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其中有2名年轻捐献者表示,是从我们的宣讲中了解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义,并由此下定决心的。此后,他们也都加入了志愿者之家。类似的正向反馈时常出现,让吕建华感到无比欣慰。

捐献造血干细胞之余,献血也成了吕建华长年坚持的习惯。20年间,吕建华已献血34次。

吕建华参加无偿献血

我所工作的心脏外科是用血大户,没有血液的支持,手术就不能开展。吕建华说,作为外科医生,他深切地了解到血液在医疗救治中的重要性。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献血捐髓行列,贡献一份力所能及的社会力量。这也是对雷锋精神身体力行地践行。

学雷锋感言:

学雷锋不是一个走形式的事儿。雷锋精神是从助人中找到获得感,这与我的职业信仰不谋而合。

——吕建华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