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全国暴雨研究中心在汉揭牌成立。在我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它将如何提供“暴雨力量”和科学支撑?18日下午,湖北省气象专家对大家关心的问题逐一解答。
为什么选在湖北武汉
据了解,全国暴雨研究中心由中国气象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共建,将集聚国内外科研力量、科技人才开展暴雨研究和应用研究,解决当前所面临的暴雨学科领域难点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中心揭牌后,目前依托湖北省气象局,以武汉暴雨研究所为核心搭建品牌。
为什么选址湖北武汉?湖北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副处长岳阳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天气气候原因,湖北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典型的江淮梅雨锋地带,汛期容易出现暴雨洪涝天气,每年6月份就会迎来梅雨期,必然有大暴雨过程;二是重要性,湖北位于全国中心,长江汉江横贯,一直是个险段,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的源头都在湖北,一旦下暴雨牵动民生,影响比较大;第三是湖北有比较独特的地理特征,天气系统很多是自西向东走的,青藏高原过来的天气系统东移过来,湖北是重要通道,也是引发暴雨天气系统的重要源地、暴雨多发地,暴雨研究中心设在此,开展研究有数据支撑;第四,我们拥有科研优势基础,武汉暴雨研究所长期以来是全国唯一开展暴雨专业性研究的机构,气象科研工作者在暴雨预报中做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些高水平创新成果,也有中国气象局流域强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这样的重要平台。在良好基础支撑之下,新一轮国家级院所改革中,中国气象局和湖北省政府共同谋划,在湖北武汉建设全国暴雨研究中心。
增加暴雨野外观测布站
岳阳表示,全国暴雨研究中心非实体机构,更倾向于一个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人才突破行业难题。目前,暴雨研究在全世界范围都是难题,“我们经常看到预报‘局地有暴雨’,局地在哪里?暴雨定时定点定量的预报一直是难题。再者,暴雨研究方面,我们很多时候即使是事后进行天气过程复盘,拿到了实况,想了解它产生的机理都是比较难的,所以这是世界性的难题”。
岳阳表示,全国暴雨研究中心成立后将重点聚焦三个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即“暴雨多尺度机理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区域数值模式”以及“水文气象”。详细说来,是加强对梅雨锋暴雨、暖区暴雨、山地暴雨、冷涡暴雨等典型暴雨灾害性天气和下击暴流、飑线、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理和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并重点发展数值模式暴雨预报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快速循环同化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究暴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流域性洪水、渍涝、城市内涝等灾害致灾机理、演化规律及预报技术。
全国暴雨研究中心并非局限于湖北省气象部门,平台将吸纳众多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国内国际暴雨领域研究人才,协同攻关。此前武汉暴雨研究所从上游西藏到中游下游都布设了暴雨野外观测试验基地,后期全国暴雨研究中心将进行站点加密布设,开展一系列暴雨野外观测试验,“举全国之力,其他省份如北方、南方、西部都会增加站点,开展暴雨研究,研究的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展”。
湖北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0.5%
岳阳表示,2023年湖北省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0.5%,预警时效为72.5分钟。她介绍,全国暴雨研究中心取得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后,将进一步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增加暴雨预警提前量,从而为气象保障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暴雨力量”和科技支撑。“可以更好地做好防汛工作,针对性解决内涝等城市病;在水资源利用,尤其是大中型水库调度、水库搭建效率等方面,能够提供更高的科技支撑。”
全国暴雨研究中心成立后,第一个项目是暴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岳阳表示,目前的工作重点一是建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打造高性能计算机集群,通过集群建设,大力提升数据存储计算能力,为暴雨科学研究和数字模式建设提供有力算力支撑;二是建设三个X波段天气雷达,为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文/王慧纯 李傲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