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泳思(之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6 07:34

汉江及其支流水位补给主要是降雨。每年4月中旬到10月底,流量急剧增加、高于平均值;11月至次年3月,流量又降到平均值以下。7-10月份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50%左右,特殊的年份高达75%以上。5-6月份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可以形成洪水;7月西南季风盛行,加上秦岭山地的作用,汉江上游往往形成较大暴雨洪水;8月东南季风活动最盛,控制了汉江上游地区,可形成大洪水;9月北方强大的冷空气南下,也可形成大洪水。因而,不同的月份和季节,汉江又会澎湃出不同的曲调。

神鉴自明。“水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水,不但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养育了人类,而且创造了地球上充满生机活力的人类文明,让人类从“源水而居,不耕不稼”中,不断丰富“得水而兴”的水利文明。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中的汉江,广阔的水域,不能游泳过去,也不能乘竹筏过去,永不停歇的江水,思念也从未有过短暂的停止。是啊,空阔浩瀚的江水、两岸苍茫的景色,尽显出汉江的清虚湛澈,体现出神鉴自明的文化韵味。

人类逐水而居,聚居而成聚落。放眼全球文明,三千里汉江尽得天时地利之便利。地球上,有一条“神秘”的北纬30度的线——许多古老的河流文明都是沿着这条纬线开始了文明进程。如密西西比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长江,均在北纬30度入海。在这条纬线上,奇观绝景也神秘莫测,如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加勒比海的百慕大群岛、远古的玛雅文明遗址以及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眉山。汉江,正处于这条北纬30度的“文明线”上。

地球上,生物水母、珊瑚等软体动物的出现,在距今约6亿年前。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海洋中出现了鱼类。距今约3.6亿年前,两栖动物登上陆地,地球陆地上首次有了爬行动物。2.5亿年前,恐龙出现了,地球上的物种也丰富起来。1.45亿年前,恐龙走向了灭绝。从7000万年至今,世界呈现出新生代。从距今260万年到1.17万年前,大多数动物进化到现代的水平。其中人类的出现,是更新世的标志性事件。

上世纪,在汉江流域的勉县温泉、胡家渡、杨家山、赤土岭,南郑区的龙岗寺,城固、洋县,连续发现大熊猫、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羚羊等森林动物化石。

人类出现后,有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至约1万年前,称为旧石器时代,此时,巫山人、龙岗寺人、蓝田人、郧县人等相继出现。

考古表明,汉江是古人类龙岗寺人、郧县人的活跃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爱国村的龙岗寺遗址,包括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时代李家村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少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龙山文化遗存、汉代墓葬群等文化遗存,绝对年代距今120万年以上。汉水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迄今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基本上集中于汉江上游地区,如湖北郧县、房县,陕西勉县、洋县、城固县,河南淅川、南召等,先后发现5处人类化石地和22处旧石器文化遗址。当时,汉江上游江面宽阔,两岸的秦岭、巴山呈现出低丘宽谷的地貌,为古人类生存提供了空间。

汉江介于南北方之间,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差异的过渡带,既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北两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又是南北文化交融、转换的轴心。汉江形成了上游以新石器关中文化、中游南北融汇、下游地域浓郁的文明景象。研究表明,中华民族范围内,曾经活跃着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华夏”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与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主;“东夷”主要在山东、河南东部、安徽中部一带,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为主;“苗蛮”主要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带,与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曲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为主。因而,汉水上游以“华夏”文化为主,下游以“苗蛮”文化为主,中游在“华夏”与“苗蛮”的角逐中不断融合和转移,直到春秋时期。

故而,上游的汉中、安康两地,以华县老官台遗址命名的老官台文化,承接了渭河流域的文明。在西乡县李家村发现的 “老官台文化”类型,先后又在西乡县的何家湾、洋县土地庙、南郑县的龙岗寺、汉阴县的阮家坝、紫阳县的马家营等地发现。

与此同时,汉水上游发掘的何家湾、龙岗寺、马家营、阮家坝等遗址,又具有渭河流域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特征。新石器晚期,何家湾与龙岗寺所出土的龙山文化遗物,仍是渭河流域龙山文化的范畴。之后,龙山文化渐进演变为巴蜀文化的特征。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