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什么是‘带电的高压线’,定下不能碰的‘铁规矩’,为党员干部在规则下干事搭起制度平台。”根据北京市委要求,近日,北京市纪委监委印发《北京市政商交往负面清单》,推动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清朗政治生态的保障。政商关系作为政治生态的“晴雨表”,关乎经济政策落地和经济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为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领导干部与企业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
此次北京市纪委监委印发的“负面清单”,明确提出不准落实政策打折扣,不准违规干预企业经营,不准滥用监管执法职权等“十不准”,既是针对具体操作中政商交往界限难把握,导致部分党员干部在政商交往中感到困难大、有畏难情绪的现实问题进行的针对性破解,也是通过为党员干部划出政商交往的行为底线,巩固“放管服”改革成果,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夯基之举。
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问题,表面上是营商环境不够优化,根源还是干部的作风出了问题。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明目张胆的权钱交易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个别职能部门和干部在服务企业过程中慢作为、不作为的衙门作风仍时有发生;有的不吃、不拿也不干,以政策、纪律为借口对企业“敬而远之”;有的搞洒水式落实,对上级精神和政策“点到为止”,无意于解决实际问题。
有的看似不折不扣坚决落实,实则是“一刀切”式落实,搞懒政、庸政、怠政;有的服务企业敷衍塞责、推诿扯皮,遇到困难就往上推,面对企业诉求不愿接电话、不想批文件、不给办事情,不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有的态度客客气气,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就是事难办;还有的新官不理旧账,前任领导定的事,后任不兑现承诺。
出现这些问题,既有部分党员干部对政商交往边界把握不准,怕踩红线,不愿、不想、不敢跟企业打交道等原因,也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以及实施鼓励激励、容错纠错机制尚未真正落细落实等原因。建立亲清政商关系,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需鼓励依法履职担当,减少党员干部不必要的思想顾虑,释放干事创业激情。
上个月,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的若干措施》,从选人用人、教育培训、考核评优、精准问责、容错纠错、关心关爱等方面提出20项具体措施,持续释放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强烈信号。此次北京市纪委监委印发《北京市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就是要谋求“亲”而有度与“清”而有为相统一,进一步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借助划定政商交往“硬杠杠”,拓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济发展高质量提升的大空间。
严禁在贯彻落实党中央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不得在落实惠企政策中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落实“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不能“只挂名不履职”,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才能少些、再少些;党政干部不准插手企业项目选定、招标、工程建设、采购销售等市场经济活动,不得对企业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的生长空间才能大些、再大些;严禁随意性执法、选择性执法,不准对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募捐、乱扣留,市场的活力才能强些、再强些……
官员和企业家并不是不能交往,而是要交往有道、把握好分寸,既不“勾肩搭背”,也不“背对背”。随着各项“硬杠杠”的落地实施,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主动“亲”的自觉,克服不敢“亲”的顾虑,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持续助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把新时代首都发展推向前进。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