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出炉:交行入选农行建行提档 TLAC工具发行预期升温
第一财经 2023-11-29 13:47

11月27日,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布了2023版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多个较大调整值得关注。

聚焦国内银行,此次入选银行由4家国有大行增加至5家,其中交通银行系首次上榜并被列第一档,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则从第一档升至第二档,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继续保持在第二档。

整体来看,名单的头部银行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第五档继续空缺,第四档、第三档名单维持不变(机构得分有升有降)。国际方面主要变化体现在瑞士信贷、裕信银行被移出名单,瑞银集团由第一档提升至第二档。

惠誉博华金融机构部高级分析师李沄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入选G-SIBs名单的银行,一方面体现其对全球影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面临更高的附加资本和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要求。考虑到四大行需在2025年首次满足TLAC要求(动态缺口合计约2.6万亿元),交通银行(由于今年为首次入选)需入选名单后三年内满足相关规定,各行存在一定资本补充压力,预计以外源性补充为主,可通过发行TLAC工具或包括二永债在内的其他各类资本工具来满足。

对于国内四大行入选G-SIBs后一直未发行TLAC工具,有资深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或与存保基金计入标准有关,接下来有望加速推进。

G-SIBs新名单出炉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治理“大而不能倒”问题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监管机构推出了一系列监管改革措施。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首次提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概念,并于2011年公布首批G-SIBs名单。在此基础上,2017年,《巴塞尔协议Ⅲ:危机后改革的最终方案》对G-SIBs提出了附加资本和杠杆率等要求。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指出,G-SIBs榜单是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银行业格局的发展与变迁。

从指标设定来看,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框架包括规模、关联性、可替代性、复杂性和跨境业务五个等权重维度,下设13个二级指标,通过加权评分全面评估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水平。

李沄桥表示,入选G-SIBs与否与银行盈利没有直接关联,评估得分反映更多的是银行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的影响力,包括全球金融系统对其依赖而产生的风险影响。而与美国、欧洲等地区商业银行相比,中国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关联度指标的贡献比例更高。

以此次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提档为例,杜阳指出,近年来,在实体经济运行承压的背景下,国有大行显著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通过增加信贷投放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规模成为驱动G-SIBs得分上升的重要因素。

另据惠誉博华此前预测,交通银行去年发行的证券和其他融资工具规模大幅上升,带动该行2023年关联度评分较2022年同期上升4分,从而成为该行有望入选G-SIBs的最大影响因素。

从榜单整体情况来看,G-SIBs名单第五档继续处于空缺状态,第四档仍仅有摩根大通1家,第三档维持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3家,其中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美国银行G-SIBs得分有不同程度上升,汇丰银行得分有所下降。

对于瑞士信贷、裕信银行被移出名单,杜阳分析称,前者主要因为疫情以来陷入经营困境,裕信银行则出现较明显的规模收缩,带动二者得分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资本缺口压力较大

入选G-SIBs名单的银行,也面临更高的核心资本与TLAC监管要求。

杜阳认为,当前中资G-SIBs资本补充压力较大。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将分别面临1.5%、1.5%、1.5%、1.5%和1%的附加资本监管要求,且必须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

另据FSB及人民银行会同原银保监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相关规定,2022年以前被认定的中国G-SIBs(四大行),需分别在2025年及2028年初分阶段满足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TLAC/RWA)不低于16%及18%的要求,TLAC杠杆比率应于2025年初、2028年初分别达到6%、6.75%。2022年1月1日之后被认定的银行(交通银行),应当自被认定之日起三年内满足规定的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

惠誉博华研报也指出,近年来在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中国G-SIBs积极配合政府实施跨周期与逆周期调节,加大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不过快速增长的信贷规模亦推升了风险加权资产(RWA)较快增长。由于RWA增速快于资本净额,使得2023年9月末四大行静态缺口较上年同期有所扩大。

叠加本次新增入选名单及组别上升,将进一步推升中国G-SIBs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动态缺口方面,据惠誉博华最新测算,在基准情景下(RWA增速8%),至2025年初第一阶段四大行整体TLAC缺口约为2.6万亿元,至2028年初第二阶段TLAC缺口约为7.9万亿元。交通银行由于刚入选名单,拥有三年的缓冲期,目前至第一阶段TLAC要求的静态缺口约为4000亿元,基准假设下动态缺口约7000亿元。

如何补充达标?

有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面对行业整体盈利环境变化,短期内生资本补充能力提升缓慢,外源性补充仍是主要方式。此外,在监管引导下,通过减少资金空转以降低资本消耗可能也是重要方向。

李沄桥也对记者表示,由于时间窗口的缩短,预计四大行急需在2024年提升各类资本工具及TLAC工具发行速度。交通银行也需要在未来三年内加大外部资本及TLAC补充力度。考虑到TLAC工具尚未在国内发行,包括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在内的传统资本工具仍将发挥主要作用。

前述资深业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从目前的资本充足情况来看,各银行仍存在较大缺口,尤其交通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低于四大行。不过考虑到明年正式实施的资本新规对国有大行利好为主,资本充足率将略有提高,加上二永债发行已经成熟,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预计会平稳完成。

7月以来,工农中建四大行陆续获批发行大额资本补充工具。其中,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于7月末和8月末获批发行4500亿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建设银行则于8月末获批发行2000亿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资本工具(二级资本债);交通银行也在9月初获批发行14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

对于国内TLAC工具一直未发行,上述人士分析,或与存保基金如何计入的额度标准有关,接下来有望加速推进。惠誉博华研报也指出,伴随2025年时间窗口临近,在央行推动下,四大行有望自2024年起在境内及境外市场发行TLAC工具。

根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在第一阶段存款保险基金可计入的规模上限为银行RWA的2.5%,第二阶段可计入的规模上限为银行RWA的3.5%。对于存款保险基金的计入方式最终以实缴还是上限计量,目前尚无明确指引。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此前曾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系统重要性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TLAC内部管理机制,制订中长期TLAC可达标计划,确保到2025年和2028年满足TLAC两个阶段的监管要求。同时,推动TLAC工具发行,加大市场培育力度,改善发行环境,拓宽投资者范围;鼓励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赴境外市场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2024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出炉 我国五大行分组保持不变
证券日报 2024-11-28
五家国有大行TLAC非资本债券“集齐” 规模将达2000亿元
证券日报 2024-11-27
六大行将获“注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9-28
商业银行“二永债”年内发行规模已超1.3万亿元
证券日报 2024-09-24
国有四大行年内齐发TLAC非资本债券 发行额度拟达1600亿元
证券日报 2024-08-30
工商银行发行首单TLAC非资本债券 业内:预计将有更多元化的TLAC创新工具推出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5-21
我国首只TLAC非资本债券即将发行
证券日报 2024-05-13
国内首单!中行披露1500亿元发行计划 TLAC监管达标之路再迈一步
第一财经 2024-01-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