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一位七旬老人在退休后没有像普通人一样安享晚年,而是延续此前所做的关爱残疾人相关工作。从1999年开始至今,他与孤独症孩子打交道已达24年,不少病患家庭忘不了这位老人。11月18日,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称心里一直放不下孩子们,虽然已经创办帮助孤独症孩子康复的“幸福小院”,他还希望有一个“幸福村”,能容纳这些特殊孩子生活就业。
退役老兵关注孤独症孩子 已经坚持24年
李全志是一名有着26年军龄的老兵,1999年10月转业到安徽省合肥市政府办公厅,后在合肥市残疾人联合会任康复处长等职。因为工作,他经常为残疾儿童提供康复培训教育和服务指导,直到2015年退休。
李全志告诉北青报记者,之前社会对孤独症关注很少,大多数可能被认为孩子具有智力发育迟缓,没有意识到这个群体患有孤独症。
据了解,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核心表现为交往障碍,患儿很难与人正常沟通。自闭症还表现为存在语言障碍、智力受损,以及常出现一些刻板、重复的行为。
他记得第一次见到孤独症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奶奶背着小孙子到处求医,寻找能够康复治疗的地方。患病求医花费不菲,残疾人家属找到李全志一般是希望得到救济,另外也想了解相关的康复信息。
李全志说,这名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其实是双胞胎中的一个,另外一个孩子也很不幸——患有脑瘫,家里还有其他病人,所以经济状况很不好。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表现各有不同,但是共同的特征是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比较弱,社会规则性差。为此,李全志会为前来求助的家长做些心理疏导,指导他们正确面对。
李全志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孤独症孩子经过干预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有的人甚至看起来和普通人非常接近,其实背后都倾注了老师、家长等大家共同的心血。
做了这么多年工作,到退休的年纪正好可以休养一下,颐养天年,可是李全志并没有走上这样的轨迹,他一直关注着孤独症孩子。“一个真的是心里放不下,另外我做了这么多年工作,对政策和相关信息比较了解。”
李全志说,“其实在2014年退休前,我就是合肥市孤独症康复协会首任会长。”2017年,在双岗街道万小店社区的支持下,李全志等人参与创办的“幸福小院”在庐阳区成功注册。幸福小院位于小区内,独门独院,就是为5至24岁孤独症孩子寻觅的一方天地,家长可以根据情况,将孩子送到这里,由专门的老师帮着做干预治疗。“做成大家庭模式,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孩子们在这里很快乐,认知等个人能力也都有提升;家长也放心,而且解脱出来可以做其他工作。”
五年前,一个11岁的孤独症男孩,平时无法讲出一句完整的话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名今年16岁的孩子能够自行乘坐公交车往返于幸福小院和居住地,状态得到了很大提升,而且可以唱歌、互动。
希望创办慈善村 让孤独症孩子发挥价值
参与创办幸福小院的韦霞,原先是一名英语老师,她也是孤独症孩子的资深陪伴者。当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网络招聘信息,最终得知是专门服务于孤独症孩子的,从此一干就是15年。几年前参与创办幸福小院后,关注更多的是大龄孤独症孩子。
“一个孤独症男孩情绪不稳定,经常发泄情绪。他的母亲只能戴着头盔睡觉,以防被儿子突然抓头发。”韦霞介绍,目前对于孤独症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幸福小院有28个孩子,老师根据多年经验进行教育和干预,用关爱和耐心帮助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小院里的课程一方面帮助孩子适应生活,另外要具有社会性,遵守社会规则,能走入社会找到自身价值,树立自信。”
幸福小院位于双岗街道万小店社区内,韦霞和其他老师经常会带着孩子们到小区里清扫垃圾,以此回报社区。
说起李全志,韦霞说,老人很受孩子们欢迎,“只要他一来,孩子们会搂着他喊‘爷爷’,用脸蹭他的身体,显得特别亲热。”
在韦霞眼中,李全志因为多年关注孤独症孩子,注意到这些家庭的家长年纪也越来越大,到时候孩子的未来安排会成为一个问题,所以心里割舍不下。“李全志老人想为孩子们创办一个慈善村,让孤独症孩子在村子里搞一些种植、养殖等,发挥自己的价值。”韦霞说,在公益事业上,李全志是年轻人的榜样,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来自马鞍山的大龄孤独症孩子李浩(化名),在家里生活过得一塌糊涂,时常掀桌子表达不满情绪。来到幸福小院几个月后,孩子改变了很多,变得文静起来,每天帮着老师打扫院子。“好一点的环境和正确的方法改变了他,帮他提升了自信。我不认为他们患了什么病,他们只是有障碍的孩子。”李全志说,幸福小院的28个孩子,得到干预之后不会存在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等现象。“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希望把团队带起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孤独症孩子。年龄虽然越来越大,但我会尽力而为。”
据悉,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对李全志老人做出了1万元的特殊奖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编辑/朱葳
校对/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