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吉塔·戈皮纳特表示,预计中国实际GDP在2023年将增长5.4%。这不是IMF等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刻意青睐,而是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使然。
前三季度,中国GDP总量超过了93万亿元,同比上涨5.2%,三季度实际增速为4.9%。在此基础上,四季度的最后冲刺会更加有力。而且,四季度的三个月往往是消费旺季,在中国市场更为凸显。10月份中秋叠加国庆“超级黄金周”给出超过2019年同期的假日数据,11月还有让世界一起狂欢的“双11”,12月则有年末假日消费季的加持。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应会维持第三季度的复苏态势,消费动力的可持续还是中国经济的亮点。
这一消费亮点强化了消费稳经济的第一引擎作用,也是大众信心恢复的标志。中国市场有了烟火气,店面摊点开门大吉,就会激活民生市场微循环,具有稳就业、增收入、提消费的托底作用。
年底仍需密切关注稳经济的基础,特别是生产和生活价格指标这两个短板弱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全国工业品生产者物价指数(PPI),CPI和PPI两者继续双双回落至-0.2%和-2.6%的位置。CPI、PPI继续回落,市场再起通缩担忧,这固然不会影响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的冲刺,但也说明经济复苏仍需加固,市场信心还需要加持。
中国经济是否存在通缩?IMF认为,中国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仍然处于合理范围。如此判断是基于中国经济前三季度稳定的中(高)速增长,也基于中国设定年度经济增长指标的客观性。相比前三季度GDP增长5.2%这个“宏观指标”的企稳,CPI、PPI两个单项指数的回落,显得“无伤大局”。此外,今年中国从中央到地方连续出台稳经济稳外贸稳就业的政策,GDP中(高)速增长、旅游市场火旺、新能源汽车内外销成为亮点等凸显各项政策的有效性。
房地产市场虽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金九银十”,但8月份出台的多项刺激政策,也缓解了楼市的普遍焦虑,出清了大多数风险,楼市“硬着陆”的警讯基本解除。所以,稳经济符合预期的大势下,在楼市政策红利化解系统风险以及股市完善监管的情势下,无论IMF等国际机构,还是客观理性的分析者,都会笃定认为中国通货膨胀处于合理范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通缩风险。
相比美欧等经济体,中国经济的表现更好。从GDP增长看,美欧两大经济体处于低速增长,中国则是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韧性犹在,而且中国经济增长依然有较长维持中高速的潜力。从通胀指标看,美欧经过多轮加息,通胀依然维持相对高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刚刚发表言论强调美联储没有信心实现2%的通胀率。就此而言,美欧经过持续粗暴的加息进程,并未将通胀降下来,这也是各大机构对美欧经济复苏存疑的根本原因。
从全球经济复苏大局看,无论是中美欧三大经济体,还是其他经济体,都还没有彻底修复“疫情疤痕”。相对而言,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重要引擎,这也是IMF对中国经济充满乐观预期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货币政策既没有像美欧那样采取极端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也没有粗暴加息抑制通胀,中国采取的是逆周期货币政策。目前较低的通胀水平,也为中国实施更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提供了缓冲空间。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采取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也意味着政策利好会消弭通缩风险。当然,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提振消费和增强信心,更是祛除通缩风险的关键所在。
家中有粮心不慌,稳经济有望则通缩是伪命题。
文/宇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