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11月11日了解到,商务部等5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本次,北京共有106个企业的111个品牌上榜中华老字号,数量上位居第二,不过也有新路春等5家老字号被移出名录,稻香春则是附条件通过。
55家被移出 北京新路春原址早已改字号
根据《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坚持“优中选优”的工作原则,实施“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对已有中华老字号开展复核。经企业自查、地方初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工作程序,确定了复核结果。日前,商务部公布了《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
《通知》明确,将长期经营不善,甚至已经破产、注销、倒闭,或者丧失老字号注册商标所有权、使用权的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对经营不佳、业绩下滑的73个品牌,要求6个月予以整改;继续保留1000个经营规范、发展良好的品牌。
根据《通知》,55个没有通过中华老字号复核的品牌,北京有5个,分别是北京华女内衣有限责任公司的“华女”,北京东华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建华皮货服装分公司的“雪花”,北京华鹏食品有限公司的“通三益”,北京二商京华茶业有限公司的“TP”和聚德华天控股有限公司(新路春饭庄)的“新路春”。
这些品牌中,最为为北京市民所熟悉的就是“新路春”了。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作为新路春饭庄曾经作为北京第一家引进狗不理包子的店铺,在上世纪80年代颇富盛名。不过,狗不理回收了在京的加盟店,新路春就转型经营鲁菜等菜系,但是由于一直生意不太理想,其在地安门的原址就改为了聚德华天旗下另一家老字号——峨嵋酒家。如今在一些平台上,一些顾客在评论这家峨嵋酒家时还表态称“自己从新路春还卖包子时就在这吃饭”,来表示是老顾客。
此外,本次没有通过复核的品牌还包括天津稻香村、山西宝兴善、内蒙古大盛魁、大连群英楼、黑龙江正阳河、上海老半斋、山东泰康、河南双鱼、广东琳琅、重庆冠生园、云南禄丰、陕西秦川、宁夏敬义泰等。
张小泉、稻香春等73家能否在册半年后见分晓
除了没有通过复核的品牌,还有附条件通过的品牌。《通知》中明确,按照《办法》规定,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附条件通过”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逐一提出整改要求,指导企业制定整改方案、细化具体措施、明确完成时限(不得超过6个月),及时跟进督促相关工作进展。企业整改完成后,各地要实地查验、认真核实整改结果,对整改到位的出具“通过”建议,对整改后仍不符合中华老字号有关要求的出具“不通过”建议,并于2024年4月1日前向商务部报送。
也就是说附条件通过的老字号也只是设置了“缓冲期”,并不代表已经安全。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这些品牌中,除了北京一家名为“稻香春”的老字号外,还有不少耳熟能详的品牌,如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的“张小泉”,广州市莲香楼有限公司的“莲香楼”以及四川省成都市饮食公司旗下的多个小吃品牌如“龙”、“陈麻婆”“夫妻”等均为“附条件通过”。
其中,张小泉近两年可谓麻烦不断。今年10月底,张小泉又现拍蒜断刀事件,重演去年热点事件。2022年7月,广州一女子用张小泉菜刀拍蒜后,菜刀断开。此事随后不断发酵,逐步登上热搜,负面影响甚至持续至2023年上半年。
2023年1月,中消协发布“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便包括张小泉“菜刀不能拍蒜”警示企业须尊重消费者权益。8月,张小泉披露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4亿元,同比下降14.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4.82万元,同比下降81.46%。
不仅如此,数据显示,截至10月19日,张小泉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质押股份数量为7592.63万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99.90%。
而北京的稻香春则创始于1916年,创始人张森隆。稻香春的糕点以苏式为主,兼有广州风味及西式糕点。1920年,张森隆又把稻香春翻建为三层楼房,成为京城名闻遐迩的南味食品经营大店。而据说当年郭沫若先生非常喜欢他家的点心还为其题匾,如今其门店使用的牌匾还是郭沫若题写的。目前,稻香春在北京仅尚存一家门店。
商务部: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于商务部等部门对中华老字号的“动态”管理,不少评论都表示此举激发了老字号应有的活力。有评论表示,“门难进、脸难看、口味不佳、价格昂贵”成了一些老字号的“标签”,这背后是很多老字号“倚老卖老”,不跟随市场变化,不谋变求新,固守所谓“传统”,在前人功劳簿上吃老本的懒惰之举。事实上,我国的老字号之所以能够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承,更多的是当年的经营者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求新、求变,坚守品质做好生意才让品牌得传承至当下。本应是商界的楷模、范本,如今却因为一些“老字号”安于吃老本,反倒让部分地区的消费者对所谓的“老字号”避之不及。
不是所有品牌都能自称为“中华老字号”,也不是一日“老字号”终身“老字号”,通过动态、规范地管理,让“老字号”既不能“倚老卖老”吃老本,也不能老迈无力就地“躺平”,而是要不断激发出内生动力,守住传统优势,焕发崭新光彩。
11月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例行发布会上介绍,商务部于2006年、2011年先后认定两批共1128个中华老字号品牌,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出政策、办活动、搭平台。2022年,中华老字号企业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实现营业收入超1.2万亿元,近7成企业实现盈利。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已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发展势头良好。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等原因,已经退出了市场。
何亚东表示,后续,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老字号深挖文化底蕴,对标先进理念,守正创新发展,更好发挥示范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