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学会信息“断舍离”
帆书 原樊登读书 2023-11-10 22:00

朋友向我倾诉,她患上了信息焦虑症。

每天都绷紧神经,时时刻刻想看手机。几分钟没看,就惶恐不安,生怕错过什么。

直到有一天,她不小心把手机摔坏了,一整天都没能上网。

她才发现,错过那些信息并没有影响她的生活,反而多出许多时间处理工作、陪伴孩子。

于是,她开始主动屏蔽网络上一些无用的信息,终于找回了久违的松弛感。

屏蔽“高多巴胺”信息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内心却越来越焦虑。每天一打开手机,就有海量的消息涌来。

各种新闻、APP、游戏、短视频,抢夺着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沉浸其中。

无论在做什么,过几分钟都忍不住要戳亮屏幕看一看,完全静不下心去做眼前的事。

然而,信息是无限的,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

如果对外界信息不加筛选,就容易沦为信息的囚徒,完全腾不出精力去做重要的事。

学会信息“断舍离”,屏蔽掉无用的信息,才能掌控时间。让生活变得轻盈、丰盛。

2001年,斯坦福神经科学家布莱恩·克努森研究发现:

人的很多行为都是由多巴胺控制的。如果一件事物能促进大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人们就会更愿意采取行动。

多巴胺带来的并不是快乐,而是渴望。

于是,许多科技公司根据人的这个本能,研发出了“爽”点密集的产品。

它会刺激我们的大脑不断分泌多巴胺,从而对此上瘾。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就讲述了资本家是如何利用多巴胺陷阱来操控用户的。

谷歌工程师贾斯汀,曾在节目中坦言:

许多平台,会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分析用户的喜好,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投喂给你。

想方设法吸引你在软件中多停留一会儿,从而影响你的认知,操控你的行为。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打开短视频,本想轻松一下,却一不小心就消磨了几个小时,结果人更累了;

打开社交软件,本想查看消息,却情不自禁点进朋友圈,在一张又一张图片中迷失,忘了要做的事;

打开购物软件,原本只想买一件东西,却在广告的诱惑下不知不觉掏空了钱包……

这就是“多巴胺陷阱”的影响:

它让我们只顾及时行乐,而忽视长期后果。不惜牺牲时间和金钱,在毫无意义的事物上。

如果任由自己在多巴胺信息的海洋里沉沦,就容易掉入陷阱,沦为欲望的奴役。

主动屏蔽“高多巴胺”信息,方能摆脱恶性循环:

① 提升察觉力,主动识别“多巴胺陷阱”

心理学家凯莉·麦格尼格尔发现,意志力的失效往往和多巴胺有关:

当事物能产生的多巴胺越多,对人的诱惑就越大。

她教导学生成为“多巴胺侦探”,主动识别生活中的多巴胺陷阱。

一旦看透奖励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就更容易抵制诱惑、克服冲动。

当我们沉迷于网络上眼花缭乱的信息,欲罢不能时,不妨保持一分察觉,观察一下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看清是什么在操控我们,才能防御它。

② 提升自控力,追求更高级的快乐

罗翔教授说:“低级的快乐来自放纵,高级的快乐来自克制。”

看一篇八卦,当然比看一篇干货轻松;玩一小时游戏,当然比做一小时运动容易。

但前者只能带来空虚和疲惫,后者却能给你知识和健康。

要想拥有长久的快乐,就要主动屏蔽高多巴胺信息:

精简APP、少刷短视频,去关注有价值的内容。

屏蔽快餐化信息

你有没有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网络上的信息变得越来越“短平快”。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标题:

“3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电影;5分钟带你读完一本名著;10分钟教你文案变现……”

在短视频的世界,从来没有晦涩难懂的知识,只有简单方便的“快餐”。

就连《红楼梦》也可以被讲解为:“一个叫小美的女人和一个叫小帅的男人的故事。”

在这里你只需要花上几分钟就能看完中国历史、读完世界名著。

然而,这些快餐化的信息,并不能传递真正的知识。

那些内容,往往一转身,就忘得一干二净。

而且长期接收这类信息,还会消减我们的耐心,让我们的思维、语言变得匮乏。

有阵子,网络上有个话题“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耐心了?”冲上热搜。

大家纷纷表示,深有同感:

现在看书,翻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几个小时的电影,根本没耐心看完;就连5分钟的视频,也要用2倍数来观看……

其实这就是“快餐化信息”的影响。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指出:

人的大脑虽然可以理性思考,却也很喜欢偷懒。它偏向于接收那些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内容。

当大脑习惯了那些“短平快”的浅层次消息,就容易放弃思考,对复杂却有价值的信息产生排斥。

要想改变,就要学会对抗本能:

① 反舒适本能,做困难的事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瓜子效应”,是指:

无论喜欢与否,只要你打开一袋瓜子,就会一颗接着一颗,嗑到停不下来。

这是为什么?

因为嗑瓜子是一件“及时回馈”的事,而大脑的本能是趋利避害。

哪件事的回馈周期短,我们就会更愿意做这件事。

但大脑又像一台机器,用进废退。如果长期接收一些不需要动脑的消息,就会变得越来越懈怠。

主动走出舒适区,去做困难却有价值的事,成长才会得以发生。

② 反惯性本能,主动夺回专注力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下定决心早睡,却总忍不住拿起手机看到深夜;

下定决心专注眼前,却总忍不住分心……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生活中60%的行为,都是不需要思考的惯性行为。

大部分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行为的发生。

要想改变,就不能轻易地顺从本能。主动打破惯性,掌控自己的行为,抑制向下的惰性,人生方能向上。

屏蔽碎片化信息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得更多了。

每天一见面,聊的都是天南地北的消息、五花八门的网络热词;无论对哪个行业,都能说出点专业术语。

如今,只要一天不上网,就感觉接不上别人的话题。

于是,我们越来越焦虑。

每天如饥似渴地在网上收罗各种信息:娱乐八卦、热点事件、潮流动态。

有用没用的,都要了解一点,生怕在这场你追我赶的游戏中被抛弃。

却忽略了,这种不经思考的碎片化知识,并不能提升我们的认知。反而是一种消耗。

有研究显示:随着网络的发展,当代人的连续专注力已经从2000年的12秒,下降为8秒。

其实,我们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

同时运行多个程序,就难免带宽不够,变得缓慢、吃力。

如果大脑每天被碎片填满,就会很快感到疲惫,没有精力去关注那些对长期有益的事情。

要知道,世界上80%的事情,都与你我无关。

屏蔽掉多余的噪音,才能夺回时间的掌控权:

① 提升阅读力,学会深度阅读

在这个观点鼓噪的年代,要想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学会深度阅读。

在阅读时,不要一味接受,去思考:

作者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还能提出什么样的疑问和补充?

试着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出自己的心得。

② 提升思考力,学会深度思考

作家周岭刚开始写作时,曾有人建议他,坚持每天写两千字,就能很快提升写作技巧。

于是,他每天绞尽脑汁,拼凑出两千字的文章。坚持了半年,写作水平却丝毫没有提升。

他痛定思痛后发现,这种不经思考盲目追求数量的写作,不过是一种低效努力。

后来,他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把深思熟虑后的内容输出成文章,终于如愿打造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很多时候,拉开人生差距的,往往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考的深度。

浅尝辄止,只会困于一方天地;深度思考,方能打造全新的自己。

有人说:“决定人生的并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你放弃了什么。”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谁掌控了时间,就掌控了命运。

如果一直被外界的声音裹挟着前进,就容易在欲望中迷失自我、耗费心神。

别让我们的大脑,成为廉价信息的跑马场。

屏蔽泛滥的信息,为自己保留充足的时间、精力,才能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作者 | 十月的诗

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夜读|学会大脑语言,走出焦虑死胡同
帆书樊登讲书 2024-11-21
夜读|学会拥抱变化
猫姐能量圈 2024-08-30
夜读|做好断舍离,重塑新生活
念念沐心 2024-02-22
夜读|学会紧握“情绪开关”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2-18
夜读|新的一年,学会摆脱多巴胺的诱惑
帆书樊登讲书 2024-02-12
夜读|学会自律,才能步步向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7
夜读|学会不轻易被情绪左右
帆书 原樊登读书 2023-11-28
夜读|理清思绪,才能奔向更高处
有书 2023-08-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