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近段时间,上海年轻人“下完班、上夜校”的夜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中“出圈”。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那波夜校潮,这届年轻人热衷的夜校课程更丰富多元,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有的课程甚至“60秒内全部抢光”。
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下完班、上夜校”成为许多上海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无论是非遗技艺还是传统手艺,无论是运动健康还是生活美学……如今都成为“夜校”的重要课程。这些内容从功利化的角度来审视,都是“无用之课”,若是在之前,肯定会被冷落,但如今却备受追捧,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剖析。
仔细审视不难发现,年轻人之所以热衷于上夜校,是因为他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从目前走红的课程来看,“夜校热”的背后,有的是对艺术审美有更高的追求,希望能更好地提升自我的艺术素养;有的则是对高性价比课程的追求,虽然一些课程有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艺术院团专业教师等人授课,但收费并不高,这很对年轻人的胃口;还有的则是对自我治愈的一种追求,在一个内卷的社会,很多人的工作压力并不小,而沉下心来做一些事情,则可以让心灵沉淀下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治愈压力、舒展心灵。
夜校的走红,是年轻人的精神需求与文化传承发展的双向奔赴。可以预期的是,夜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会在上海走红,还会在其他地方走红,甚至会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因为,相关的课程,的确能治愈年龄人的心灵。同时,夜校走红的背后,也是给政府部门出的一道考题,让他们在搭建更好的平台,提供更充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上进行深入的思考,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让丰富的都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都能转化为市民群众所用的美育资源。
当然,虽然“夜校热”有继续蔓延的趋势,但对地方政府来说,资源的放开与扩大同样不能跟风,不能一窝蜂地涌上,而应充分结合本地的艺术特色、了解本地的市场需求,之后再积极整合各类资源、确保场地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课程的质量与水平,唯此,“夜校热”才能与市场完美匹配。当市民群众的艺术需求越来越高之后,政府部门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资源供给,这对提升整座城市乃至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文明气质、艺术素养等都大有裨益,理应做好做到位。
无论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还是从社会文明的角度,年轻人热衷上夜校都是好事,都是社会进步的写照,而对政府部门来说,则应蹄疾步稳地做好配套工作,更好地保护这一社会现象,并让其转化为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
文/龙敏飞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