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一附院麻醉科成功完成院内首例可充电式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3 11:22

近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华信医院)麻醉科成功完成了院内首例可充电式脊髓电刺激器(SCS)植入术,这也是目前北京市所有医院疼痛科的第二例,标志着该院麻醉科进一步拓宽了疼痛治疗手段,提高了疼痛诊疗技术水平,将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治疗。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改善,尤其是对疼痛的治疗需求较几十年前更加迫切。但在老百姓眼里,麻醉科的疼痛治疗往往仅局限于打“封闭”,开个止痛药,打打封闭针。其实,目前正规的疼痛诊疗均以微创介入手术治疗为主,从而达到精准的“神经调控”。近期,清华一附院麻醉科就新开展了一例高精尖手术——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

此前,53岁的袁女士因右侧髋关节盂唇损伤后接受了盂唇修复手术,手术过程很顺利。但患者在当地医院进行术后康复过程中,因动作过大导致盆底大腿根部出现顽固的神经痛,进而表现为无法保持坐位姿势,每次行走10分钟即出现疼痛。疼痛向腹股沟及臀部放射,疼痛以灼烧感和针刺感为主。坐姿时局部有明显的紧束感,用患者自己的话说,“就像被一根钢丝紧紧地勒住”。虽然患者平卧时疼痛可得以缓解,但患者是一位口腔科医务工作者,每天需要长时间端坐工作,此症状让其痛不欲生,情绪也格外焦虑。

入院后,麻醉科大夫详细了解了患者病情,首先进行了简单的微创神经介入治疗,包括奇神经节毁损和阴部神经射频治疗。虽然治疗有效,但也只能缓解患者30%的疼痛,仍然无法耐受久坐。经过该院副主任医师关圆、副主任医师庞晓林及王泊宁博士的详细讨论,决定对其进行脊髓电刺激电极植入测试。

脊髓电刺激器植入术分两个阶段,一期测试期和二期刺激器植入。脊髓电刺激器是一项临床疗效先导的技术,患者符合适应证,但具体到个人是否有疗效,还需要经过为期7到12天的住院测试。如果患者自述疼痛缓解程度超过50%,才会考虑二期的刺激器永久植入。

由于袁女士是双侧会阴部都有症状,所以采用了难度较高的双电极植入。在X线引导下,将两根线状电极分别从腰椎椎板间隙植入椎管内,附着于脊髓硬膜囊的表面。到达目标脊髓阶段后,首先进行术中初步测试,这时患者感受到相应疼痛部位有舒适酥酥麻麻的刺激感。这种感觉能将疼痛区域完全覆盖,然后电极尾端链接一个临时的体外刺激器。在随后的1周,有专门的程控员对电极进行程控,负责调整电极放电位点及放电强度,并设置多种模式,能保证患者在平卧、直立及坐位时,疼痛区域都能得到有效治疗。

经过漫长的观察期,患者表示疼痛强度得到明显改善,保持持续坐姿的时间也从最开始的5分钟逐渐增加到2小时。测试期间,患者甚至可以外出散步,之前这对患者来说简直不敢想象。

在进行刺激器植入前,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和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刺激器。最新的刺激器分为两类,第一种为不可充电式,第二种是可充电式。由于患者需要较强的刺激强度及多种刺激模式,刺激器耗电较快,最终袁女士选择了可充电式脊髓刺激器。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术后患者也未出现任何不适感,愉快地返回口腔临床工作中。术后回访,袁女士的疼痛得到持续改善。

根据国际最新指南,脊髓电刺激器的适应证主要包括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FBSS)、复杂性区域痛综合征(CRPS)、带状疱疹后遗症、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顽固性心绞痛、脊髓损伤后疼痛、臂丛撕脱伤、周围神经损伤性疼痛、慢性神经根性疼痛、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等等。近年来,它还被应用于脏器功能保护、改善胃肠功能、植物人催醒,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通讯员/王泊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